引言
本文转载了学校的网络安全老师撰写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从一个营业员转变成一个病毒分析师的故事。本章节讲述了老师求学路途中的考研之旅。
上篇
利用考证来为考研热身
由于我当时考研报考的是计算机专业,因此需要考四门内容:政治、数学一、英语一以及408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为了让自己尽快进入状态,因此我打算在考研之前,自己考一些认证来为考研做一下热身。而政治以及数学是没有类似的认证考试的,所以我决定考关于英语和计算机的认证。
托业考试
对于英语的热身,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四六级考试了。但是当时对于非在校大学生而言,是不能参加四六级考试的,后来我打听了一下,发现可以去考英语托业(TOEIC)。记得我本科的一个室友,大学期间就考了托业,考了五百多分。后来就凭着这个成绩,毕业后去挪威留学了。我了解了这个考试之后觉得不错,就买了教材并且报了名。不过这个考试还是比较贵的,前前后后花了我差不多一千块钱。这个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因此考的知识还是比较实用的。我还想着,要是我的分数还不错的话,也许在我找工作的时还候能为我加分也说不定,希望可以填补我英语四级的空缺。
托业考试分为听力和阅读,全都是选择题。由于全都是选择题,因此很多时候还是可以蒙答案的。没记错的话,应该是120分钟做200道题,所以时间还是比较紧迫的。我记得当时我将我手头上的教材练习册完完整整认认真真地做了两遍,这套比较贵的教材,也算是没有白买。做练习的时候,我的正确率平均来看大概也就是百分之六七十,其中当然有我擅长的题目,比如篇章阅读,这样的问题我基本能够全对。但是由于我的英语语法极差,因此选词填空类考核语法的题目,我就基本只能靠蒙了。而听力部分,如果太长太复杂,我也是搞不懂的。
那时为了备考托业,好像也只看了两三个月的书,然后就匆匆忙忙地去考试了。我是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考场参加的考试,毕竟也是久疏战阵,许久不上考场,感觉发挥得也是一般,不过该做的我也做了。因为时间紧题目多,所以答题我是直接在答题卡上填写的。但是在同一个考场中,竟然有考生在到了交卷时间的时候,还没有涂答题卡,以为会专门有时间填的,也确实是天真。考完以后,我感觉自己应该能考个七百分以上吧,最好是能八百多。我觉得自己能七百以上,其实没有任何依据,只是美好的愿望。
后来成绩下来了,打开成绩单之前,我内心是极其忐忑的。打开发现我考了710分,想想觉得还不错,但是没达到八百分,多多少少还是觉得有点可惜(因为有些外企要求800分以上)。尽管我现在已经忘了当时自己为什么那么自负,但是710分也是挺不错的一个成绩了。
除了成绩单,还有一个职业英语四级的证书,这个我在考试之前是不知道的,心里还琢磨着,自己以后找工作,这个职业英语四级能不能替代CET-4呢?
由于我考托业最终的目的是为考研英语热身,因此这个考试与考研英语有多大的关系还是有必要在这里说一下的。考研英语中没有听力,所以我备考托业时练习的听力也就完全没用了。另外二者的词汇范围也是比较不同,托业更专注于职业的商用英语,而考研英语的词汇则比较全面。另外考研英语有大量的阅读,而托业英语则是以简单的短文为主。并且考研英语还需要写作文,而托业是没有的。从这些方面来看,其实考托业对于考研英语的帮助几乎是没有的,但是对于实际工作的帮助还是挺大的。但我也是经历过了,才发现这一点的。
计算机四级——网络工程师
我相信很多朋友是没有听说过计算机四级的,了解得更多的也就是计算机二级,因为有些院校会把二级证与毕业证挂钩。尽管长春理工大学并不会要求二级证书,但是我本科时候还是考了二级C语言。和我同一批考过了的同学里面,有人再接再厉,又考了计算机三级的网络技术,并且考过了。于是她就成为了我们班里面计算机认证最高的人了。其实我觉得计算机三级还是挺难考的,笔试不简单,上机其实最难(以我当时的水平来看)。因为二级的话,上机更多的是以填空的形式存在的。到了三级,上机是需要完整地编写一个函数来实现相应的功能。这个函数说难可以很难(当然了,无法和ACM相比),说简单也可以很简单。由于比较开放,因此还是需要多多练习才能够通过的。我本科时候其实也想考,但是觉得上机有点难,加上对网络技术没什么感觉(对于三级的其他方向更没感觉),因此就没有再继续考了。
后来也忘了是大三还是大四的时候,突然心血来潮要考计算机四级。当时的四级教材是一本很大很厚的书,内容差不多等同于软考的软件设计师了。并且还有上机题目,内容与三级类似。由于我根本就没有好好准备,所以考得一塌糊涂,不堪回首的往事就不细说了。而我这次再参加四级,它已经是改革了。首先是分了方向,比如网络、数据库之类的。尽管我都不感兴趣,但是由于408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里面是包含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因此我就选择了四级的网络工程师方向。其次,四级已经取消了上机,只有笔试,那么这其实也就降低了难度。按照大纲的说法,上机(实际操作)的内容由笔试进行考察。当时我备考也是比较认真,买了两本参考书,一本教材一本题集。教材是看了两遍,习题集好像也是做了两遍。
四级网络工程师的考试内容还是比较贴近于实际的,但是我对于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可能由于年纪大了,总也记不住,因此这类题只能靠蒙。也就是说,选择题基础知识部分,我准备得并不充分,是失分的重点区域。而关于网络设备设置的问题,属于大题,由习题集中的题目可知,这些问题框架往往不变,历年考试仅仅稍微变化一点问法而已,这类题我比较擅长。这些问题比较贴近实际,其中的知识可以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但是考完也就忘记了。
类似于这种比较偏门的考试,全长春也就只有吉林大学可以报考。对于吉大我也是轻车熟路了,两次计算机四级还有一次实用日本语鉴定考试都是在吉大报考并参加考试的。我记得很清楚,考试那天,偌大的考场,只有五个人参加计算机四级考试。我们五个人中,包含有网络、软件以及数据库等考试方向,可见大家对于这个考试并不认可。我当年考试的试题,其实也就是历年题目稍微变化一点而已,我大题做得不错,但是选择题就基本只能靠猜了。考完也是觉得很忐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通过。
公布成绩那天,我在理工大学图书馆上自习,说是当天发布成绩,但是我也几乎刷了一天的查分网页,直到晚上,成绩才公布。当时我是用手机刷的,本来流量就不多,我也是豁出去了。还好最终我的成绩是60分,刚刚及格,心里真的是美滋滋的,因为我感觉这个证书能够为我以后的求职增添筹码(尽管这个证书其实没什么用)。
对比考研中的计算机网络的内容,二者的交集还是比较少的。我感觉四级更注重实际,而考研的计算机网络则是理论以及计算会多一些。事后来看,考计算机四级对考研的帮助几乎也是没有的。
软件设计师
说到软考的软件设计师考试,也是让我又爱又恨了。因为我本科时候,软考的程序员考试,是一次通过的(考试那天恰好是校运会,也不用傻傻地去加油助威了),然后就立刻买了软件设计师的教材来看,也买了不少的参考书,但是受限于我当时的水平,最终考试惨败。之后忘了是大三还是大四的时候,又考了一次,又是惨败,然后就没再考了。我之所以会向往获得这个证书,是因为按照官方的说法,这个证书是职称评定的关键,程序员相当于是初级职称,可以评技术员或助理工程师。而软件设计师则是中级职称,可以用来评工程师。如果能通过系统分析师考试,则是高级工程师职称(副高级)。尽管是虚名,但我还是想要把软设的考试拿下的,这样我就可以在别人面前吹牛说自己是工程师职称了,无奈天不遂人愿,自己水平有限,一直都考不过。
我这次再考,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考研的备考,由于失败的经验太丰富了,所以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当时的备考就是做历年的真题(主要做下午题)。我当时通过论坛得知,全国大概有三个省份的软考,可以自主划定分数线。就是说假设你的分数没有达到国家线的标准,但是只要达到省线的标准(往往比国家线低几分),那么也会给你颁发证书,只不过这个证书只在该省有效,外省无效,国家也是不认的。尽管如此,有省证也总比啥也没有强。我当时就打听到辽宁省是这样的,所以我当时就是在沈阳报的名,也是在沈阳考试,那次我是在沈阳大学考的。
软件设计师考试是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的,上午是75道选择题,75分,而下午则全是主观题,也是75分。上下午的考试分数需要分别通过国家线,考试才能算是通过。国家线一般是45分。上午的选择题我一向是比较擅长的,不需要怎么看书,我也能考得不错,至少上午场次考及格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下午场就比较麻烦了,每次我都是在程序填空问题上栽跟头,那么这次其实也不例外,程序填空题我还是不会,而这类题又不容易瞎蒙,所以我的策略就是程序填空尽量写,其它问题好好研究,争取全对,那么这样也能够把分数给挣回来。但前提是必须要把非程序填空题全做对才可以,对于我来说就实在是太难了。
果然也是没有任何意外,成绩出来了,我再次倒在了下午场。上午场我考了五十多分(没咋看书竟然也及格了),下午场我考了42分,因为下午场没及格,所以我的整个考试就是不及格了。还好我这个分数过了辽宁省的分数线,因此我最终拿到了辽宁省的软件设计师证书,也算是安慰了我三连跪的心情。说到这里我很羡慕当时和我同一个考场,坐在离我不远位置的一个兄弟,他不论是上午场还是下午场,都是半小时交卷,我惊得目瞪口呆。总感觉他是一个枪手,老考生了,做这些题就跟玩儿似的。
三次软设考试都没过,其实我也是不甘心的,后来研一的时候,在北京又考了一次,同样是下午场挂了。但是直到今天,我也是不想放弃的,估计我以后还会再考(尽管业内并不认可这个证书),但是我下次考也许会选择考网络工程师,换换口味也许就过了呢。或者我需要集齐七张准考证,召唤神龙,皇天不负有心人,才会通过吧。估计我这情况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在长春、沈阳以及北京都参加过软考,也算是软考的忠实考生了。
考证的小结
总结一下,其实软考对于考研也是没什么帮助的,也就是个别的选择题部分,会有一些交集,但是这毕竟太少,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这么看来,我所参加的这三个为了考研而热身的考试,其实全都对考研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是拿到了三张证书,也就不算完全失败,还是有所收获的。
回顾这些年,我感觉自己也算是一个考证小达人了(尽管这些证书啥用也没有):比如日语,我就有J.TEST的F级证书(相当于日语四级);英语到目前为止,有CET-4、CET-6以及TOEIC证书;计算机的话有二级C语言、四级网络工程师、程序员以及软件设计师(省级)证书;之前卖苹果时候还得到了销售员的许可证;后来读研又得了一个什么数据库的证书。我觉得我的这些证书除了后两个以外,其它的都是有一定的含金量的。我所说的含金量的标准,主要是看这个证书是不是凡是参加考试的人就会得到,这是有含金量和没有含金量的一个重要的界定标准。当然了,有了含金量之后,不同考试的含金量程度又会有所区别,那么这个就不详细讨论了。计算机领域里面,个别几个认证是非常有含金量的,我没考过,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尝试一下。
为什么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含金量也是有分水岭这件事呢?因为我在上本科的时候,大概是大三吧,我的很多同学也是想多考一些认证,以期望找工作的时候为自己加分。但是与管理类专业相关的认证真的是少之又少。此时他们听说上几届的某学长还是某学姐正是由于有了XX证书,从而得到了企业的青睐,在深圳上班,似乎混得不错。于是大家就一窝蜂的去考这个认证了,没记错的话是一个什么人力资源的考试。结果就是,不管你平时看没看书,那么凡是考的人全都通过了。想想也是,这种文科类的考试,本来就是自由发挥的,确实没必要看书。因为通过率是百分之百,所以我就把这个考试归到了没有任何含金量的那一类里面。包括当时我的室友们还考了一个什么管理类的认证,通过率也是百分之百,最后他们每人还发了一个非常非常精美的大证书(证书大小接近于8开纸了),这就更显得没有含金量了。我不相信有企业会因为这种证书而青睐应聘者,因此我也建议大家,可以考含金量低的证书,即便考不过,自己也是能学到东西的。而那些丝毫没有含金量的考试,最后即便能得到证书,也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中篇
回到理工大学备考
从苏宁电器离职以后,我想要重新租个房子来备考,主要是希望能够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思前想后,决定在长春理工大学周边租个房子住,然后每天去理工大学上自习。于是我在南湖小区找了个两室的房子,合租,我是次卧。和我同住的是两夫妇,他们还有个孩子,不过他俩的孩子估计是长期由老人带,所以我也没见过几次。租金一个月是几百块钱,直接交给那两夫妇。我住的次卧空荡荡的只有一张床以及一个很小的床头柜。夏天的时候晚上睡觉还能听到小强在床缝里面乱跑的声音,感觉这里真的还不如我在佳木斯睡阳台好。这个房子的厕所也很不好用,也不能洗澡,所以说我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并不想在这里待太长时间,总体来说住得并不舒服。我觉得到处找房子实在是太麻烦,于是也就在这里将就了。其实最开始那两夫妇是不太想让我住在这里的,因为我说我是考研备考住这里,大概住半年,他俩觉得我住的时间太短,到时候还得再找新的租客,就很麻烦。我说其实到时候我还要准备复试,应该也会住在这里,这样的话就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了,这样他俩才同意了。
那个时候我大概每天七点就出门了,晚上一般也得九点多才回来。这么早出门主要是要去理工大学西区的图书馆占座,当时感觉大家真的是特别爱学习,图书馆也是经常爆满的。学校为了避免有人用书占座而人不来,图书管理员会推个小车,不定期地来收书清理桌子。记得有一次我上厕所,回来之后我的东西就被收走了,我还得去找管理员要。因此感觉那段时光就如同在打游击战一样。但是有些时候即便是很早就到了图书馆,可能也会没有座位了,尽管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此时当我跑完图书馆所有楼层的自习室发现都是满的以后,我也就只能无奈地去主教找教室学习了。其实我并不喜欢去主教,尽管那里空教室会比较多,但是教室里会比较冷,而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人来这里上课,我这个无业游民就被赶走了。说到这里我想起来,有几次我还在上自习,我的手机就响了,是以前在我这里买过iPhone的顾客打电话来问我问题,一般我会很不耐烦地就直接让他们去店面解决了。到了后来,我已经离职了几个月了,有的顾客还会打电话过来,弄的我心情很不好,就直接说你打错了。现在想想,自己那么做真是不应该。
我的一日三餐都是在学校食堂解决的,有时候也会去繁荣市场买饭包喝啤酒。直到今天我依旧怀念那家的饭包,它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饭包了,每次我都会额外加一根香肠一个鸡蛋,并且多加辣椒。以后如果有机会去长春,还得去品尝一下(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了)。在学校吃饭是需要饭卡的,我去补办饭卡的时候,报上了我的学号,尽管毕业一年多了,没想到系统里面还有我的信息,因此补办也是很顺利。当时我最喜欢吃的是三食堂二楼的米线,我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很喜欢吃,味道很独特。除了米线,各式各样的盖饭还有炒饭也是不错的。除了吃饭还得喝水,理工大学在这方面还是比较特殊的,打热水只能去专门的水房,水房并不是24小时都开的,好像也就是中午左右才开,水房里面左右两边是两排水龙头,可以出热水。水房门口也是堆满了五颜六色的热水瓶,上面会贴有各式各样的小纸条(有的会直接写在壶上),简单的就是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寝室号码,也有写得多的,主要意思就是诅咒偷水壶的人。当时我买了一个挺大的透明塑料水杯(大概700毫升),每天去水房打两三次,就够我一天喝的了。那个时候打水是需要水票的,打一大壶大概三五毛钱。看水房的阿姨见我的瓶子比较小(比别人几升装的大暖壶小),于是每次都让我免费打水了。
由于我住的地方不能洗澡,因此我只能去学校的澡堂洗了。理工大学洗澡时间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好像和水房一样,也是中午左右才开,大概晚上六点就关了。因此我每次也就只能选择在下午洗澡,这样我就必须要离开自习室,相当于是放弃了我的座位,洗完澡回来的话还得重新找地方自习。我每次都是拎着浴筐,走十分钟的路,才能从住的地方走到澡堂。那个时候路还不好走,相当于是山间的崎岖小路,当然现在都重修了,宽敞且平整。在理工大学洗澡是需要买澡票的,每人五元(也好像是三元),其实这就比我后来在北工大的时候要贵很多了。因为北工大洗澡是将自己的一卡通(饭卡)插到淋浴头下面的感应装置上,费用是按照时间收取的,一般我洗一次也就是五六毛钱,仅相当于是理工大学的十分之一。而且长春的冬天还特别冷,每次洗完澡从澡堂出来,走回去,我的头发都会冻得像赛亚人一样,硬得扎手,也算是很有意思的经历了。
由于说我在求学的道路上是经历过两所学校的,每间学校我都是待了四年(研究生其实是三年制,我之所以是四年,那是因为特殊原因,我这里先卖个关子)。因此我对于这两所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在以后的内容中,我会时不时地专门来对比一下这两所学校的优劣。
再来讲一下我的学习。其实我全职备考的时候,离考研大概只剩下半年的时间了,而之前没有离职的时候,我学习的进度可以说是相当缓慢的。还在职的时候,我的政治、英语以及计算机专业课是一点都没有看的,仅仅看了一点蔡高厅的高数视频,只看到了不定积分的部分。全职考研之后,我还需要额外花时间来准备那三个认证考试。这三个考试的最后一门是十一月份结束的,所以在十一月份之前,关于考研的内容我也仅仅是接着看了看数学,考研余下几科,我是十一月份才开始准备的。由于那个时候离考研只剩下大概两个月的时间了,因此我只能通过做历年真题的方式来搏一把了。比如数学,高数仅看到了多重积分以前的部分,后面的内容一点也没看,线性代数和概率也是半懂不懂的。没办法,时间紧迫,只能做李永乐的历年真题了。英语的话也没专门背单词,买了考研一号的英语历年真题分析。其实我觉得考研一号是相当不错的参考书了,分析得非常详细非常到位,还是很有帮助的。计算机的话,由于当时改革没多久,所以也没多少历年的题目可供参考,参考书上也都是各种各样的押题,因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政治的话我好像就没买练习册,只是看红宝书,因为江湖传闻,有的考了八十分的大牛,仅仅看了六遍红宝书,也没做什么题,这就凸显了看红宝书的重要性。总结一下来说,其实我的备考还是非常仓促的,完全是临时抱佛脚,能考上才怪。
我曾有梦
我还没有离职的时候,就已经打算报考计算机专业了。尽管我在本科的时候,也在学计算机,并且考了几个证书,但即便如此,跨专业考研对于我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特别是从09年左右开始,考研计算机专业课统一改成了408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个别院校也会自主命题)。主要考察四门课的内容——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其实依据这四门课出的试卷是非常难的,这应该是我到目前为止,所经历过的最难的考试了。别说我这种跨考的考生,相信即便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学生,考408也是困难重重的。因此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选择报考计算机专业,确实是自不量力了。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不自量力的事还有一件。我相信,对于每个人来说,不论是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清华北大是所有人的梦想,这两所学校是众多考生的终极目标,那么对于我来说,也不例外。当我还没有离职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考清华的计算机了。在我心中那就是最顶尖的学府里面的最顶尖的专业了,要考就考最好的。甚至我还想,如果能考上,那么我也许还能够参加清华的百年校庆。这是我美好的愿望,我也打算朝着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个时候,我总会去逛一些考研论坛,看看考研成功的前辈们的考研经历。主要看的就是考上清华的,或者跨考计算机成功的人的经历。比如那些跨专业考上清华计算机的前辈里面,有一部分,甚至还是当年的考研状元,他们的本科并不是知名院校,仅仅算是二本末流。他们的故事都很打动我,我觉得我也可以。不过我认为他们分享出来的经验,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复制出来的,我总感觉他们就属于特别会考试的那一类人,高数和408都能考到非常高的分数,而我的话,实在是太笨,实在是学不明白,和他们相比实在是有差距。
不过他们经历中的有些东西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他们在考研期间看的一些励志的电影,像是《当幸福来敲门》这种,当年我也是看了好多遍。另外,我当时甚至每天还会抄写清华的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感觉清华虽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但是的他们校歌却充满的中国风的特色,富有大气,是我见过的所有校歌歌词里面,写得最好的了。每天抄写歌词,也是令我心潮澎湃。
当时,考清华就是我的梦,我也很清楚它的难度。尽管清华每年的分数线大概是370分左右,但是这个分数是不保险的,许多考了400+的大牛足够把考370的这些人在初试阶段就挤下去了。但是即便能够考400+,那也是不保险的,还得看复试的发挥。听说有考410的,因为复试不佳,于是就被刷下去了。历年的状元怎么都得考420左右,对于我来说,确实是太难了。如果我能够从大一就开始准备,也许还有微弱的希望,但是仅仅只有半年的时间,那也实在是太短了。感觉还是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天赋,毕竟自己向来就是一个学渣。
没记错的话,我当时是在九月末报的名,那天和我一起住的两夫妇都去上班了,于是我就借用了一下他们放在大厅的的电脑,快速地填写好资料,然后就提交了。当时在选择报考院校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犹豫了一下的,但最终还是坚定的选择了清华,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体的方向是需要在复试的时候确定的,我还想着,如果能够考上,我就会选择人工智能方向,不过这些也就是想一想而已。
在网上报完名以后,是需要去现场进行信息确认的。到了那里,工作人员跟我说,除非我是吉林省在校大学生或者工作关系在吉林(户口在吉林也可以)才可以报考。我心想我一个无业游民,既没有上学,又没有工作,难道我将会因此而与考研失之交臂了?难道我还要回广东考试吗,可是重新报名已经来不及了啊。最后他又跟我说(似乎他遇到过不少我这种情况的),如果我的人事档案在长春,那也是可以报考的,去开一张档案证明就可以了。这可真是我的救命稻草,我的档案还真就在吉林省人才市场放着呢。赶紧打车去省人才,开档案证明,还补了一年的档案保管费(现在已经取消了)。仅仅是一张A4纸,上面简简单单地写了我的档案在省人才,再加上一个公章,就花了我几百块钱。对于没有工作的我来说,还是蛮心疼的。然后又是匆匆忙忙地打车回到现场确认点,那个工作人员似乎还记得我,也没仔细看我的档案证明,就直接放到脚底的资料收集箱,然后直接在系统里给我设置为现场确认通过了。看来我的报考也是一波三折,接下来就需要好好复习,准备考试了。
我的第一次考研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终于到了考研的日子了。我的考场在长春市第八中学,距离我住的地方大概有七八公里,还是挺远的,如果是坐公交的话,由于没有直达,还得倒几次车,这样一来,在路上就要花费大概一个小时了。幸好当时我在理工大学里面看到有小广告,有包车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每天早上在理工大学门口等我们,把我们送到考场,中午还可以在车里面休息。我觉得不错,于是也报了名。但是两天的考试,我也仅仅坐了两次,也就是第一天去以及最后一天回来,中午也没有在车上休息,而是直接打车回到住处吃饭包了,吃完饭稍微眯一会,再打车回到考场(其实当年长春打车还是挺不好打的,出租车太少了)。
我记得很清楚,2011年1月中旬,考研的那两天,长春相当冷(零下二十度左右)。正是由于天气很冷,当时我们去得还比较早,在八中门口等了十多二十分钟,就这十多二十分钟,我感觉我的手就冻僵了。进了考场发了试卷,过了十多分钟,我的右手才有感觉,才拿起笔答题。当时简直是吓着我了,这要是由于手冻得没感觉了而放弃了考试,那可就实在是太亏太不幸了。也幸好第一门是政治,我还可以随性发挥,最后还剩下二十分钟的时候,我就已经答完了。自我感觉还不错,毕竟是文科,即便考得不好也会觉得自己考得不错的。
下午考的是英语一,我觉得还是很有难度的。有意思的是,那次的小作文是向好友推荐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其实我最喜欢看的是《肖申克的救赎》以及《飞跃疯人院》(至今为止这两部电影分别看了不下二十遍),可惜我不知道这两部电影的英文名怎么写,只能作罢。最后选择了《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我当时的词汇量水平只能写出这个了。现在想想,小作文写向好友推荐《2012》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
第二天上午考的是数学一,我也是早早投降了。选择题和填空题纯粹瞎蒙,大题一道题也不会,写个解,然后随便列了几个公式。我也是发呆了好久,才终于熬到交卷。而下午的408也基本不会,但至少比数学的情况好一些。但是第二天的这两门考试,我能感觉到,确确实实是挂了。
走出考场,很是感慨,我知道自己与清华是无缘了,准确来说是与所有院校无缘了。觉得自己还是备考时间不够,才会这样的。当时我已经做好了二战的准备了,还想着下次考试,中午一定要好好地睡一会,因为我这次考试,两个下午场我都在打瞌睡,实在是很痛苦,很影响发挥(即便不打瞌睡,也还是考不好的)。坐大巴回到理工大学,和当时在理工读研的本科时的室友一起吃了个饭,见了一面。第二天他还帮我把我住处的东西搬到了他的宿舍暂存,我也算是退了房,挺对不起那两夫妇的,复试是不可能的了,也就不会在那里住了。满心的无奈,然后就回家了。
下篇
再见了,理工大学
其实大家通过我之前对理工大学描述的口吻应该能看出来,我对于理工是存在有种种怨念的,毕竟理工大学从客观上来说,确实是有非常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真的到我要离开的这一天,我还是觉得非常的伤感的。第一次伤感就是本科毕业搬离寝室的时候(前文提到过),而第二次就是这次考研结束,离开理工了。毕竟这次备考,每天都会来理工大学。而我这次因为备考而回来,感觉理工的西校区几乎和一年多以前没有什么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现在学校要翻修之前的沙土操场了,要植草(可能是人工草)并且铺设塑胶跑道。很是感慨,这些好事自己总也碰不到。小学时候,六年级要毕业了,学校才开始翻修操场(我家当时还捐了六百块钱);高二的时候,学校也才给足球场种上新的草坪,但是由于需要保养,因此也一直不让我们用。不过这些东西有没有对我来说都无所谓,我也不是那么爱运动的人,只不过翻修之后,会让我觉得校园更加漂亮罢了。
考研结束离开理工,真的不知道自己何时还会回来了。二次备考的时候,零星回去过几次,当时是2011年,再往后,我就一直没有机会回理工大学了。也就是直到我在签卡巴斯基之前,才有幸又回了一趟长春,又去了一趟学校。那是2016年的3月初,我要坐晚上的火车回北京,由于临近研究生毕业答辩,学院让我们提交一个关于毕业论文的报告,于是我就坐公交来到了理工大学,在西区一教的一楼找了一间教室,就开始写报告了。当时理工还没有开学,整个学校整个教学楼都是静悄悄的。写完报告之后,我又在学校里面逛了一大圈,觉得这里并没有修建什么新的东西,毕业将近七年的时间,感觉各项硬件设施也是暗淡了许多,整个校区感觉颓了很多(也许因为那天阴天)。然后我还走出学校后门转了一圈,这里建起了一些新式的住宅小区,新的居民楼也快要把理工大学包围了,要知道这里以前还是比较的脏乱差的。走了一大圈以后,我就坐上轻轨去书城那边吃炒面了(之前的故事提到过)。
这次离开理工,也就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有机会回来走走了。我甚至还没有和理工大学合过影,我甚至还想去食堂再吃一顿米线或者是盖饭……但是这一切一切的遗憾,也许只能在未知的未来实现了。
决定二战
故事回到2011年刚考完研的时候,过了两天我就回珠海了。当时我就和父母说自己这次考砸了,决定再考一次,我说第二次考,吸取了之前失败的经验教训,会更加有经验的。其实我当时心里面对于自己的二战也还是很没有底的,毕竟是离职考研,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不过我父母那时好像还是比较乐观,还是让我等考试成绩出来再说,也许考得不错呢。
成绩很快就出来了,我政治52,英语一32,数学一31,专业课60,总分175。这个分数还是非常能够反映我当时的水平的,那么既然已经知道了成绩,就已经确定和研究生无缘了,这个分数,调剂自然也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也就只能够二战了。而对于我的二战,尽管我的父母并没有表示出反对的意见,但是我感觉他们也是无奈,也不想过多地干涉我的选择,既然我决定再考,那就允许我再考一次吧。
再次考研,我觉得还是稍微务实一点比较好,主要是求稳,因为如果再报清华,万一又考不上,那可就糟糕了。最后我打算报考长春的高校,而计算机类专业实力最强的,莫过于吉林大学的计算机了。等到吉大的报考简章出来以后,我却发现他们的计算机类专业不招本科非理工类的考生。但是我发现他们的软件类专业,却没有这个限制。我为了确认这一点,赶紧打电话给他们的招生办来咨询这件事,结果他们的工作人员和我说,学院刚刚召开了会议(真是好巧),说软件类也不招收非理工专业出身的学生。这就彻底堵死了我报考吉林大学的道路,于是我就把目光转向了东北师范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毕竟他们是没有限制的,所以二战,我最终报考了东北师范大学。
其实我这辈子没机会去清华深造,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遗憾的。但是想到毕竟是自己的水平不行,因此也不会有太多的怨气。可是如果我没能来到卡巴斯基,那就确实会让我遗憾终生了。
为东北师范而备考
第二次备考,我又回到了长春。那么这次我准备得就比上次要充分很多了。其实考东北师范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相比于清华,是要容易很多的。因为四门考试科目分别是政治、英语一、数学二以及C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我觉得数学二是要比数学一简单很多的,因为少了高数里面的一些麻烦的内容,并且还不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而专业课仅仅考C语言的相关知识,这个我还是比较擅长的,不过没有历年的真题,心里还是有些没底的。
这次备考,政治我还是以红宝书为主,另外又买了习题集以及配套参考书(后来想想这些真的没啥用)。英语的话,我买了新东方的单词书,把书上的所有单词都抄了两遍(后来想想也没啥用,抄完就忘)。数学又买了几本参考书,每天都会研究书上的题目。专业课的话,毕竟不难,我也就没有特别准备。每天的学习也都是按部就班,还是很平淡的。
不如试试考公务员
尽管我现在觉得公务员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工作,但是当时我并不这样想。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我大概看了下,觉得考试不难,所以决定试试。还想着如果我能够考上公务员,那也是不错的选择,不比读研差。当然最好的情况就是,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那么这就是幸福的选择了。网上这样的人也不少。
其实公务员考试的内容,最多也就是高中的知识,很简单,并不难。难的是题目量比较大,时间少,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让你认真考虑了。所以很多时候,包括计算题,只能依据自己的感觉以及经验来作答了。当时也是买了几本参考书,每天闲暇时候做一做书上的习题。我记得当时我把一本好几百页的历年真题认认真真地做了三遍,就觉得自己已经没什么问题了。但是下午的申论部分是几乎没看的,不过想想申论无非就是语文,我高中语文还不错,所以不看就不看吧。
很快到了报考的日子,职位表也出来了。令我无奈的是,由于我本科学的是市场营销,而公务员考试对于专业是有特别严格的要求的,因此我当时也就只能够选择管理类或者和市场营销类相匹配的职位了。而这样的职位是少之又少的,试想,有什么样的职位是需要市场营销的人呢?但是最后还真是让我找到招营销专业出身的岗位了,是白山(也好像是白城)国税局的办税服务厅科员。没办法,都已经准备一段时间了,不能因为这件事而放弃啊,于是我也就报了这个职位。由于这个职位的报考条件比较宽泛,因此大概有一两千人来竞争这个职位,现实还是非常残酷的。当时我觉得,如果那时我没考上研究生,而公务员考上了,我应该真的会去上班,尽管工作地点是白山(也好像是白城),一个几乎没听说过的地方,毕竟我实在是没什么出路了。
考试那天,上下午的考试,我觉得自己发挥得还是挺正常的,但是上午场的考试,由于时间紧迫,答案还是瞎蒙的比较多,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自己尽管是做了三遍的历年真题,可惜并没有什么用。而下午场的考试,属于自由发挥,我也是自我感觉还不错。
最后成绩出来了,我的成绩已经过了国家线,但是并没有收到复试通知。我的感觉是由于报考人数太多,过线的也很多,所以像我这种刚刚过线的,也就被淘汰了。我并不觉得可惜,毕竟考公务员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成为公务员也并不是我的目标。
我的第二次考研
有了第一次考研的经验,那么我再考,在流程上也是轻车熟路了。先是网上报名,然后是现场确认。不过这次我是提前去省人才开好证明了,免得现场确认的工作人员又卡住我。但是尽管我做好了准备,现场还是被卡住了。因为那个人是新来的,他不知道报考人的档案在这里也是可以报考的(也有可能是政策变了),解释了半天,我说我去年就是这样报考的,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之后,才完成我的这次报名工作。
其实第二次考研,我依旧觉得自己是没有准备充分的,政治以及专业课,我觉得即便是不准备也没有多大问题,但是数学和英语依旧是没底的,特别是数学,尽管考的是数学二,但我毕竟是数学白痴,很多知识还是没有掌握的,题目稍微变一下我就不会了,即便如此,也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记得当时我的房东阿姨知道我要考研,那天早上还特意为我准备了两个鸡蛋,希望我能考一百分,我内心也是觉得暖洋洋的。也希望自己一口气就考上。值得欣慰的是,尽管长春已经到了一月份,但是考研那两天的天气还不错,至少不会出现手冻僵的情况了,我当时还特意准备了毛手套,看来也是没必要用了。而我再次回到长春八中考试,心里面也是感慨万千的,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第三次的考研,从而再次回到八中呢?
第一科政治,考得也还是很顺利,不同的是,上次在手僵了十多分钟的情况下,最后还剩二十分钟我就答完了,但是这次我也仅仅是还剩五分钟才答完试卷,毕竟是文科,也看不出好坏。下午考的是英语一,再次考,心里也稍微有点底了,但还是感觉难度超出了我的水平。第二天上午的数学二,其实我还是不会的,但至少不会像上次那么惨,大题部分多多少少还是回答了一些的。我感觉回答得最好的还是最后的专业课,C语言和数据结构毕竟不算难,尽管我没研究过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年真题,但是在这个范围之内,不管怎么出题,也就是那些类型,也就是那么回事,也不会有什么创新的。同时我也觉得我那次的题目也并不难,好像也就是最后的大题不确定,其他的题目,自我感觉回答得还是挺好的。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次考的比上次好,但是毕竟有失败的经验,因此对于像是英语以及数学(主要是数学)这两科,心里还是很没底的。心里想着,如果说这两科没问题的话,那么我应该就能考上了。毕竟东北师范大学也不是什么热门的高校,初试通过,那么复试也没啥问题了。而这次的考研结束之后,我也就回家了。
第二次考研的失利
由于我自己感觉考的还可以,加上如果通过了初试,那么复试是很快就会到来的,因此还是很有必要提前准备一下东北师范大学的复试科目的。没记错的话,复试考的应该是数学分析,于是我就按照要求买了对应的教材以及练习题集,心里想着一旦出了成绩,我就第一时间开始学习。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之前考清华,在等待成绩的时候,我也是买了相应的复试教材,一本人工智能,一本多媒体。可惜的是,这两次买的书,到最后我一眼也没看,也都是卖废纸了。
等待成绩的日子其实是很不好过的,出了成绩我甚至都没敢看。最终,我的政治是53分,英语一是52分,数学二是51分,专业课是111分,总分267分。对比来看,我这次的成绩比上次的进步是不少的,每科都比上次的多,尽管考的内容不一样。每门科目的分数都和我之前的预期差不多,并没有特别惊讶的。但可惜的是,我的数学仅仅只有51分,依旧没能过国家线,那么也就宣告了我第二次考研的失败。
当时,考研第二次失败,令我感觉非常的迷茫。没有工作,毅然决然离职考研,自己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呢?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也是产生了疑问。这次又没考上,那么我接下来应该怎么办,是继续考,还是就此放弃,安安心心地找工作上班呢?毕竟经历了两次的考研,仅仅剩下数学这一门科目需要提高,也许再考一次也未尝不可。但这势必要再荒废一年的时间用于复习,这真的值得吗?我也是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那个时候,我是极度自卑的,连老同学给我打电话我也不好意思接,生怕让他们知道我的现状,生怕被他们知道我现在混得很可怜,那样的话我就彻底抬不起头了。用“跌落谷底”一词来形容我当时的状态,一点也不过分。
补充
机遇
由于我的数学分数没有过国家线,同时也影响了总分,因此别说东北师范大学了,即便是那些普通高校,想调剂也是不可能的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某天上网的时候,也忘了当时是怎么搜到的了,突然发现厦门大学的软件工程学院接收类似我这种的落榜考生。不过看了介绍发现,这是属于在职研究生性质的,毕业时只有学位证而没有毕业证,也就是说这个学位只有厦门大学认可,国家完全是可以不承认的,也就是所谓的单证(现在已经取消了)。而这种调剂只有一个专业方向,那就是“移动云计算”,说白了就是iOS以及Android开发。其实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懂得这种移动开发的程序员,绝对是吃香的,很多培训机构也在搞这方面的教学,业界需求也是很大,待遇往往也是非常高的。而厦门大学在2012年的时候(似乎更早)就开始培养这样的工程师,可见他们的眼光还是非常的独到的。
可惜的是当时我对于这个方向一点也不感兴趣,当时也不理解这究竟有什么用,到底好不好找工作,主要是对软件开发方向心存恐惧,毕竟自己实在是不擅长写程序。其实现在来看,这些担忧完全是多余的。我研究生的一个室友,他的两个本科同学,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太好,就想转为移动开发的程序员,并且报了班。经过几个月的全职培训,即便不是计算机出身的,最后也能够达到不错的开发水平,也在北京签了还算不错的单位,待遇也很好(至少比之前的工作待遇好)。在北京,类似这种跨专业学习开发的,还是有很多人的,我现在也是比较看好移动开发方向。
尽管对于移动云计算不感兴趣,但想想这毕竟是厦门大学,985名校,加上自己也没什么出路了,因此还是向他们发了调剂申请。
由于我发现竟然存在单证这种培养模式,我在想别的院校会不会也招收单证的学生呢?我上网一搜,还真有不少。比如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以及北京理工大学等。由于北理工的单证招收的是金融类软件开发方向,我更是不感兴趣(其实当时我对什么感兴趣,自己也不知道),就放弃了北理工。同时觉得自己应该广撒网,多申请调剂几所院校,这样成功率能大一些。于是也向北邮以及北工大提出了调剂请求。
单证的复试
三所高校里面,最开始通知我去复试的是厦门大学,我也是第一次去厦门,顺便还去鼓浪屿玩了一圈。我觉得假设我真的选择了厦门大学,那么唯一的不利因素应该就是交通了。因为那个时候,假设不坐飞机,坐火车的话,从广州到厦门好像只有两班车,没有高铁,都是要在火车上睡一觉,第二天才能到目的地的。由于在交通上没有更多的选择权,所以厦门在我心里面就打了折扣。
但是厦门是一个很漂亮的城市。以前就总听说厦门大学风景优美,来到这里发现果然名不虚传。即便不是作为大学,它也是一个很棒的公园。但是软件学院距离主校区还有一段路程,大概两公里的样子,这段路是沿海的,所以风景也是不错,我甚至还畅想着以后每天上学放学,都可以来海边逛一逛了。
来到软件学院,这里已经聚集了好多人,看来厦门大学也还是很吸引人的。由于人多,因此复试分为了两批。当时由于没人通知我,害得我差点错过了我的面试。关于面试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走个形式,主要是我也忘记了当时都问了我什么东西。整个流程很快,很简单,面试结束后,我也就直接回珠海了。但是这里有件事还得说一下,就是由于厦门大学的这个单证研究生属于在职性质,因此按道理是需要在申请表上,盖上就职单位的公章的。由于我没有工作单位,因此我找的还是长春的省人才,也就是保留我档案的地方,让他们给我盖章(我还真是年年都去省人才,年年都找同一个人办事)。可是按照厦大的要求,单位盖的章需要盖在照片上,而省人才那个家伙说没干过这种事,不能够确定照片就是我本人。好说歹说他也不同意,所以最后就只能盖到照片旁边了。但是厦大招生办不认可这个申请表,一定要把章盖到照片上。没办法,后来也是托关系找朋友,用他们单位的公章给我盖上了,然后再把报名表寄到厦大,经过一番折腾,才算是彻底完事了。
厦大给我的总体感觉还是非常棒的,但是如果来这里上学,却有一个硬伤,那就是由于我们属于在职的性质,因此我们不能够享受到正规研究生的待遇。比如,我们是周六周日上课的,周一到周五也就只能闲着了。按照招生办的说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去打工实习。其次,学校是不给我们解决住宿问题的,因此我们也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在外面租房子住。正是由于这些很不人性化的措施,使得我最终决定不去厦门大学了,尽管后来也收到了厦大的录取通知。邮件通知我被录取的时候,厦大还在邮件里面附上了书单,希望我们在入学前看看这些书,先打好基础。书单里面有诸如Java开发的经典技术类书籍,还有诸如《我是一只IT小小鸟》这一类的IT前辈的故事汇总以及面试技巧方面的书籍。厦大这么做还是很不错的,尽管我最终没去厦大,但是我还是买了书单里面非技术类的书籍,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我是一只IT小小鸟》了,确实是鼓舞人心,书中的故事也说明了,即便是单证毕业,也会有很好的出路。
接下来,北邮和北工大的复试通知也是接踵而至,二者的复试也没什么可说的,主要也是忘了。毕竟我当时也不懂什么技术,真要问我技术类的问题,我也只能回答不知道了。我听其他面试的同学说,其实面试官还是比较在意我们的本科院校排名的,主考官在问完我们的本科院校以后,他的助手就会赶紧查学校的排名。我心想这样的话我就更没啥竞争优势了,毕竟理工大学的全国排名大概是170左右。另外,北工大的复试还多了笔试环节,也就是看你在考研的时候哪科没过线,那么复试的时候就要重新考哪科了(学院自主命题)。由于我是数学挂了,所以我只要考高数就可以了。事先学院已经给我们发了几套卷子,我研究了几天,到复试的时候也就不怕了,甚至还找出了考卷上的错误。由于这两所学校是我最后的救命稻草,因此复试完我还追着招生办的人问到底什么时候出结果,他们也只是让我回去等,所以我内心还是很忐忑的。
选择
我之前的担心纯属多余,北邮和北工大的录取通知也很快就到了,看来这些院校招收单证的学生,复试应该也就是走个形式而已。由于我之前已经把厦大给否定了,那么摆在我面前的就只剩下北工大和北邮了。这两所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还是比较相似的,首先上课是周一到周五,住在学校的学生宿舍里面。还有一件事是厦大不能比的,那就是北工大和北邮允许单证转为双证,也就是转为正规硕士。前提是第二年需要再参加一次考研,报考本校本专业,只要能够考上,那么单证时修的学分还有交的学费都可以转到双证上,这样单证时候上的课并不白上,双证还是认可单证的课程的。这项政策这就很吸引我了,我还是很希望自己能够转为正规双证研究生的。
这两所学校的学费都是四万,不同的是,北工大是三年制,而北邮是两年制的。考虑了很久,觉得北邮的名气似乎要比北工大高一些,于是就选择了北邮,痛快地交了第一年的学费两万块钱。当时北工大招生办还打电话问我去不去上学了,我因为已经决定去北邮了,所以在电话里面也就拒绝了。北邮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很不错的是,入学前给我们发了一封邮件,是关于联想在暑期招聘开发实习生的,我们北邮的学生只要报名,基本都能去实习了。但我当时实在是太菜,就没申请。我当时就觉得北邮很是为我们着想,心里面就给北邮加了不少分。
反悔
由于是去上学,所以我的行李还是不少的。软件学院在北邮的宏福校区,是距离北京市中心相当遥远的一个地方了。记得当时我自己提着一大堆的行李,先是从北京站坐地铁倒地铁,最后来到了天通苑北,接下来已经没有地铁了,只能坐快速公交。从北京站算起,全程三十公里,折腾了能有一个半小时,终于到了学校。可是校门距离宿舍还是有挺长的一段距离的,这一路可把我给累坏了。
我是提前一天到的,没想到我竟然是第一个来的。虽说校区应该是新盖的,可是宿舍的条件实在是不敢恭维。宿舍里的设施全都是木头的,木头的桌椅,木头的上下铺。我躺在床上翻个身还嘎吱嘎吱地响个不停,这就很让我不满了。不过还是算了,既来之则安之吧。由于是新生开学,因此我们宿舍楼下就有很多小贩摆摊售卖生活用品。我下楼买了很多必需品,比如枕头、枕巾、床垫、床罩以及台灯之类,还有牙刷牙膏洗发水肥皂香皂等等。买东西还是很方便的,在这个校区,宿舍楼下宛如一个集市,特别是到了晚上,就变成了夜市,小店铺很多,很是热闹,我也是很喜欢这样的氛围。
可是接下来我就要开始吐槽了,因为我买的生活用品很多都是假冒伪劣产品(当然这也是我在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的)。比如牙刷,用一次就脱一次毛,没多久就秃瓢了;比如香皂,遇水依旧保持石头的姿态,根本就不会融化;比如洗发水,明明是去屑类型的,洗完头反而更痒了(后来上网查才知道,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洗发水是假的);比如枕头,里面的填充材料没过多久就发霉变黑了;比如毛巾被,不论怎么洗都有一股怪味;比如台灯,发热特别严重,冬天都不用开暖气了……当然大家可能会问,我是不是专门挑便宜的买的,其实我选的都是正规大品牌,像是海飞丝以及舒肤佳这种,而且还是分别在不同的小商店里买的,没想到还是买到了假货(也不知道有没有真货)。其次,那天晚上我是几乎没睡的,因为毫不夸张地说,整晚我大概是打死了二十只蚊子。这种艰苦的条件实在是太让我崩溃了。睡不着,于是上网查了查北邮软件工程专业(双证)的招生说明,竟然发现它要考政治、数学一、英语一以及北邮自己出的专业课试卷,而北邮自己命题的专业课,难度竟然不亚于408!这就给了我这个学渣沉重的一击,即便是第二年再考,我觉得自己应该还是考不上的。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加在一起,让我考虑了一整晚,最终决定,离开北邮,转去北工大上学。
最终还是来到了北工大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因为按照要求是要去主校区报到的。由于我之前已经是交了两万块钱的学费,所以我要走的话,也得是把钱要回来才行。我来到主校区,打听了好久,转了好几圈,并没有找到负责人,心里很是着急,千方百计地打听到了学院负责人的电话,听说她在宏福校区,我又赶紧回来。终于找到负责人,她们态度也还是挺好的,我说我家里有事,不想读研了,她很是理解,很爽快地就同意了我的要求,同时也收回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并让我去主校区办一张卡,到时候退款就打到这个卡里面。然后我又折腾回去办了卡,最后回到宏福校区已经是晚上了,我整理了我的所有行李,放在了刚认识的一个和我同一批考上北邮读研的朋友的宿舍,然后就赶到火车站,坐晚上的火车回家了。
当然了,我之前已经是给北工大打了电话,确认我还可以回去上学,只要我按时去报到就可以了。庆幸北工大开学比北邮晚,否则我可能真的没学可上了。
大概是在家待了一周吧,北工大要开学了,于是我也就提前一天回到了北京。当时我打听到,我的一个本科的同学,也在北工大软件学院读研究生(双证),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我真的很惊讶,因为给我的感觉,他在本科时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文科生,文笔极好,文章也曾经在比较知名的刊物上发表过。记得本科时我们有一门叫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期末考的时候他的备考方法竟然是把整本书背下来。本科时候,他自己也说,自己对计算机技术是一窍不通的,因此也就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备考了。而他现在竟然来到了北工大的软院,令我很是觉得不可思议。他和我说,当时他是想考吉林大学的管理类专业,可是分数不够,后来知道北工大可以调剂(双证),于是就调剂过来了。在和他的交谈中,我也发现他对于软件开发技术确实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俨然成为了软件开发的老手,说明北工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真的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确实可以将一个文科生改造成优秀的软件工程师。这也令我对他刮目相看,我觉得自己也要利用读研的时间好好学习才可以(尽管我是单证),否则我真的就落后了(本来水平就不高)。当时我还问他,入学之后有没有项目可以做,他说每个老师都会有项目,这就让我放心了,只要有实际练手的机会,我就不愁自己的水平上不去(可惜最终结果事与愿违)。
当时我的所有行李都还在北邮的宏福校区放着呢,我也赶紧去了那里,租了一辆车,把我的东西都拉到了北工大我的那个老同学的寝室。心里想着等分配寝室之后再搬走。本以为我也能住中蓝公寓,结果最后住在了北研楼。尽管离学校近了,但是住宿条件是没有中蓝好的,但是这也比北邮强。
在我们单证的开学典礼上,学院领导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我们的一个单证学长,曾经的微软创新英雄,现在自主创业,也是北工大软件学院毕业生里面的名人了。意思是即便是单证,也不要失落,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和单双证无关。领导的话确实很鼓舞人心,相信当时我们每个人都暗暗下了决心,要认真钻研技术,将来做出一番成绩。
小结
至此,尽管我已经来读了研究生,但是我的考研故事还没有结束。我说了,我还是想要再考一次,成为正规的双证研究生的。毕竟我的高中同学以及本科同学里面,有不少硕士,特别是刚刚提到的那个纯文科出身的同学。我感觉我一个单证硕士在他们面前特别抬不起头,因此还是想要再努力一把,为自己的考研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的。事不过三,也许我的第三次考研真的就能成功呢?
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就完全围绕着北工大展开了,也是本系列故事发生的最后一个地方。在北工大经历的种种,也是令我难忘,也有着非常曲折的心路历程,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