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文转载了学校的网络安全老师撰写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从一个营业员转变成一个病毒分析师的故事。本章节讲述了老师在本科的时光。
前言
本系列故事的大标题为《从苏宁电器到卡巴斯基》,还有个小标题《讲讲我从一个营业员转变成一个病毒分析师的故事》。其实关于苏宁电器与卡巴斯基这两家企业无需我在这里过多地介绍,一家是中国电器零售行业的龙头老大,一家是世界顶尖的计算机安全企业,它们在各自领域里面都有着响当当的名头。但是这两家企业的业务范围并没有交集,包括营业员与病毒分析师这两个职位也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我在这一系列的故事中所讲的,就是我的真实经历,给大家详细讲讲我个人角色转换的过程。
虽说题目是以苏宁电器作为开始,但是这里我并不打算按部就班地从苏宁讲起,而是还要把时间线向前延伸,延长到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从刚上本科的时候开始讲,可以让大家了解很多的前因后果,可以打下很多的铺垫,我也可以多发几句牢骚,对遇到的不平事表达一下不满。故事的时间跨度长达十一年,内容包括有我的本科阶段、卖书经历、成为苏宁营业员、辞职考研、两段硕士时光以及入职卡巴斯基等。这里的成功经验和所走的弯路,也许能够帮到一部分的朋友,引以为鉴,找到自己的方向,不再迷茫。
尽管我只是无限宇宙之中的一粒小小的尘埃,但是我认为,即便是一个小人物,一个草根,也可以拥有大视野、大格局以及大人生。从而活出非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好,那么接下来,就是故事的开始……
上篇
先从我的本科说起吧
其实我的本科四年,过得还是蛮没劲的,导致我现在对那时的很多记忆已经非常的模糊了。当初能考上长春理工大学,纯属我在高考时候的超常发挥,因为如果按照三次模拟考的标准,我大概只能去三本或者大专院校,因此当初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是将时间更多地花在了三本院校以及大专院校的选择上。但是等到成绩出来以后,没想到我竟然过了二本线,分数还直逼一本,也许我就是属于那种“竞赛型选手”吧。
由于我们是考前填报志愿,因此还是有很大的赌博性质的。当时我所填报的每一所学校,不论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大专,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专业,不是工商管理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长春理工大学的第一志愿却是工商管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不了解工商管理这个专业,以为这是多么高大上的学科。当时还想着我如果本科读了工商管理,那么我一定要继续深造,读MBA。那个时候我都已经想好查好了,甚至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还打算搏一把,报辽宁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因为一旦考上,那么到时候本科毕业,读MBA的话还可以继续考辽宁大学,因为他们的研究生专业里面有这个专业。并且我还是辽宁人,沈阳也有家,也算是在家门口念本科和研究生了。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选专业这件事,我觉得还是选择技术类的专业能好一些。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技术类的专业,这个我不太好界定。只能说在我的理解里面,如果是文科,我认为外语以及法律算是技术类的专业。而在管理类专业中,会计应该是唯一的技术类专业了。为什么我这里要强调学习技术类的专业呢?很简单,与非技术类的只会动嘴皮子吹牛的专业比起来,技术类专业更加地务实,一技在手,总是吃香的。
理工初印象
我以前去过的最北的省份,是辽宁,而我这次却考到了更北的地方,来到了吉林省。我之前对长春没有任何概念,只知道长春的冬天会非常冷,因此在上大学之前,在珠海买手机的时候,我还特意问了销售员,这款手机到底耐不耐寒,能不能拿到东北的户外使用。后来通过实践证明,我对于手机的担心纯属多余。影响使用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手机,而在于你的双手到底怕不怕冷。
这里既然提到了手机,我不由得想起来,和现在基本都是全触屏的手机所不同的是,当时(2005年)的手机还是以按键式的居多。由于手机种类繁多,因此手机配件厂商基本不会专门生产某一种或者某几种手机的屏幕贴膜或者手机壳,所以当时如果想要贴膜的话,街边的手机店会将一大张塑料贴膜先小心翼翼地粘到你的屏幕上,然后再沿着屏幕边缘将多余的贴膜裁下来,倒也是一种定制化的操作。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全身贴膜,相当于给你的爱机穿上了一件衣服,尽管会影响散热,但却可以有效地避免磕碰,过段时间,脱掉这件衣服,你的爱机依旧如新机一般。就如同很多家庭会给电视遥控器套上一个塑料膜一样,有强烈的时代和地域的特色。
言归正传,刚刚踏入校园的时候,这里的硬件设施让我感觉真的还不如我的高中珠海一中。用“荒凉”二字来形容,绝不过分。想想也是,受限于天气因素,北方不可能像南方一样花草遍地绿树成荫,四季分明的气候也不适合种植过多的植被,因此也就只能依靠顽强的松树来撑一撑场面了。尽管树种单一,但这却成为了理工校园的一个特色,是只有东北高校才会出现的景象。
由于我这个人比较内向,因此在选寝室的时候最开始是想选择人数最少的四人寝室的,结果我去晚了,已经被选光了,只剩下六人的了。不过也还好,因为男生的寝室楼(8舍)看上去还是挺新的,应该是刚建好没多久,寝室内也是属于上床下桌的设置,加上我们寝室由于位于边角,因此比一般的寝室还要大一些。我对于寝室的总体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最令我无法理解的是(也许是东北院校的通病),就是设计师在设计宿舍楼的时候,这个厕所为什么就不能设计成独立的隔间的形式呢?宿舍大楼都盖起来了,好好装修一下厕所有什么难的呢?厕所没有门也就算了,最关键的是,我去厕所的时候如果有人冲水,我并不希望知道别人这两天吃过什么东西(大家可以自行脑补)。好,厕所的事到这里就打住吧(几年以后,我有机会去理工南区的研究生宿舍,他们的厕所终于是隔间的形式了)。
说到校园的生活环境,我相信绝大部分南方的同学来到北方最不习惯的一点是这里的澡堂,北方的澡堂都是属于开放式的,没有任何遮挡。那么大家的身体构造也就能够一目了然了。但是在南方,即便是高中(比如珠海一中),洗澡都是采用独立的隔间形式。也就是说在南方的话,不论是厕所还是浴室都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不少南方的男同学去洗澡,一般会首选一个最靠里最角落的位置,并且洗澡的全程都是穿着裤衩的。我觉得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我从小就在北方生活,加上以前每年寒暑假都会去北方的亲戚家,因此我对于公共浴室并不陌生,更不会排斥。但是我不会在大浴池泡澡(怕有人在里面尿尿),也不会在浴室里面搓澡,因为我觉得被搓澡很不好意思,众目睽睽之下脱光了躺在案板上,供人参观,特别是有很多人需要搓澡,都围在你身边虎视眈眈不耐烦地瞅着你的时候,那就更加的尴尬了。我可没办法培养出那么强大的心理素质。
尽管理工大学在硬件设施上有很多的不足,但我基本还是满意的。当时毕竟是出远门读大学,我父母也是一起来把我送到了学校。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当他们把我安顿好了以后,吃过了午饭,我就没让他俩再跟我回寝室,我就直接让他俩离开了(算是间接地赶他俩走吧)。因为我觉得千里送行终须一别,加上当时也没什么事情了,让他俩早点回去也是一件好事。而我自己回到宿舍,在这样的一个陌生的环境,尽管已经有过高中住校的经历,但还是非常地不适应的。内心五味杂陈,更多的是对未知未来的迷茫。
我在我的室友里面,算是第一个有笔记本电脑的(上高中之前就买了),可是大一第一学期为了要好好学习,我就没带过去。第二学期才开始用笔记本,并且办了宽带。那个年代(2006年初),笔记本电脑并不普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全寝室的人一起围坐在我的位置一起看宫崎骏的《天空之城》的画面,感觉那真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年代。可惜,后来大家一个接着一个的有了自己的电脑,我们寝室的六个人就各自看各自的了。从个人的装备上来说,人手一部电脑是时代的进步,但是从整个寝室团结氛围建立的角度来看,反而是一种退步,让大家生疏了。
刚念大学,大学就让我不爽了
刚来到长春理工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令我感觉很不愉快的事。当时学校对于新生有这样一个奖励规定,只要你的高考分数超过学校分数线50分以上,那么就可以得到2000元的奖励(也有可能是1000元,记不清了,不过这不重要了)。学校的这项政策,主要是鼓励那些本来可以去更好的学校,但是最后却还是选择了长春理工的学生。当时我的分数是610分(广东当时是标准分制,会将原始分按照正态分布的规律换算成标准分,满分是900分,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的标准分,不知道原始分是多少),不过那个时候我是不知道长春理工的分数线是多少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查。
但是当时我为什么会认为我能够得到这一笔奖励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寝室有一个小子是570分从广东考过来的(不过他说他是补招来的),这样我就比他高了40分。后来我去参加广东新生同乡会(尽管我应该算是辽宁人),吃饭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家伙,是计算机专业的(算是长春理工的优势专业了),我问他多少分考过来的,他说560(也好像是550,记不清了),总之我比他至少高了50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理工大学真实的分数线应该是低于560分的,这样的话,我就应该得到那2000块钱的奖励。当时我其实是很兴奋的,毕竟在2005年,2000块钱是挺多的了,够我拼命挥霍很长一段时间的了。于是我就赶紧发短信和班主任说了这件事,她说帮我问问。过了一段时间,一个班委跟我说(还不是班主任亲自告诉我这个噩耗),我不够资格拿那两千块钱,因为应该按照理工大学的原始分数线来做对比,分数线降了不算。听到这样的解释,我也忘记我当时是怎么个想法了,总之由于我脾气还不错,就没去闹事要那两千块钱。不过,同寝室的一个同学得到了这个奖励,因为他的分数其实已经达到辽宁大学的水平了,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理工大学(这可真是真爱)。至于他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辽宁大学(毕竟是211重点高校),其中的理由他当时和我说了,只不过我现在忘了,以后想起来再补充上吧。但是就是这件事,弄得我还是很不爽的,导致我对于理工大学的初始印象就打了折扣。
这里既然提到了我的高考分数,那么我还想说另外一件事。之前也提到过,我打听了几个同是从广东考来的同学的分数,都没有我高。这就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我应该是当年广东考生里面,考来长春理工分数最高的学生了。这种错觉延续到了大三左右,一天,又到高考时节,我好奇地访问了某门户网站的高考专栏,发现这里可以查询各个高校对应各个年度的各省高考分数情况。当我满怀信心地查询我高考那年考来理工大学的广东省最高分时,赫然发现有个家伙是750分考过来的!!!(这里重要的标点符号用三次)我惊得嘴都合不拢了。因为这个分数在我那年,除了清华北大,其它院校可以随便挑了,或者运气好的话,也能考上清北的冷门专业,怎么也不可能来长春理工啊。而且,假设TA平时成绩就很好,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般第一志愿都会填清华或者北大,拼一枪,而第二志愿一般会填中山大学。这样即便没考上清华北大,那么上中山大学也是比较稳的。当然了,这些都是那群尖子生们讨论的范畴,和我比较遥远,我也仅仅是道听途说而已。总之,以TA的成绩,和理工那绝对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莫非TA和我一样,也是超常发挥?那一本岂不是一个院校也没填,否则为什么没去一本院校?这样的牛人以后有机会真得认识一下,交个朋友。TA是第一,那么我只能遗憾且无奈地屈居第二了(也许更低)。当然了,也许那家网站搞错了,我才是真正的第一。
大学,很快再次让我不爽
在我整个本科四年的时光里面,有一种心情贯穿始终,那就是对于我们学院学生会的厌恶与反感。当时学院学生会的主席以及各部部长都是大三的,大一和大二的只能够打下手。而且他们对于我们这些大一的新丁,就如同《水浒传》里面所讲的那样——
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
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要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免得我们以后不听话(估计只有经管学院才这样)。我记得非常清楚,刚入学后不久的一天,我们全寝室都在午睡,突然听到有人咣咣凿我们寝室的大门,离大门最近的那个哥们儿睡眼惺忪地翻下床开了门,呼啦啦地一群人不请自来,说是学生会的要检查寝室。当时我就看不过去了,问道:“你们为什么要在我们午睡的时候来查寝室?”说时迟那时快,领头的学生会部长,马上拨通了导员的电话,瞪圆了眼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手机差不多贴到了我的脸上(幸好我是上铺,他够不着我),说道,这是导员让我们检查的,你不服你和导员说啊!同时吩咐手下小弟:这个人的桌子很乱,给我记下,报告给导员!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的桌子上只有一本摊开的由谭浩强教授编写的《C程序设计(第二版)》,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就乱了。后来倒也没有什么进一步的冲突,他也一直骂骂咧咧地,最后我也确实被导员叫过去训话了。
命令学生会的人在大家午睡时间去检查寝室的导员,水平明显不咋地,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我对我们学院学生会的家伙一直没有好感。估计也是因为经管学院的不懂技术所以只能耍嘴皮子,唯有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打压我们了。后来学校要参加一次国家级的评估活动,学生会也是以抓壮丁的方式,来大一抓人,不幸的我又被抓过去了。排练唱红歌,喊口号,目的就是给专家评委营造一个良好的印象。最后尽管我们学校被评为了“优”,但是对我们评选211院校没有任何作用。学生会的人对我们指手画脚出尽了风头,我们也就只能任凭他们鱼肉了。
学生会的欺凌行为也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比如当我们这一届的人到了大三掌权成为各部部长之后,又是一次查寝,又是想要给大一学生一个下马威,结果不幸遇到了一个有背景的。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部长才认怂了,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
来寝室做推销的“骗子”
在我刚上大一的时候,我们寝室隔三差五的就会来一些推销员卖各种各样的东西。我印象中有来卖鞋帽衣服的,有卖护肤品的,有卖钢笔的(我还买了一支)。但是这里面不得不提的就是来我们寝室推销军靴的一个人。
没记错的话,在大一刚刚结束军训的时候,长春的冬天来得特别早,那个时候的天气已经有转凉的意思了。有一天晚上,我们寝室的人都在看书。这个时候有人敲我们寝室的门,开门之后发现他是来推销军靴的。说这是一批多余的军需物资,拿来学校销售。说这个军靴的品质非常棒,不单单保暖,而且材料也是实打实的,脚底还嵌有钢板,很结实的感觉。听他的介绍,加上我们实际试了试那些军靴,觉得还不错,一两百块钱的价格也还可以接受,于是我们寝室有四个人就掏钱买了,其中有人甚至还是向我借钱买的。由于我过冬物资充足,不需要鞋,就没买。
后来正式入冬以后,天气非常寒冷,他们就换上了这些军靴。结果无一例外,仅仅穿了两三天,鞋底就掉了。大家真的是欲哭无泪,但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莲了。我认为那个销售一定也是知道靴子的品质的,但是他未免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受骗的那几个同学的家境都挺一般的,虽说干销售也是不容易,但是出来骗人,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了。从此以后,我们寝室再也没有买过推销员来推销的东西。
后来学校也是考虑到,让这些销售员进进出出我们的宿舍,不单单可能会销售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更加会对我们的财产乃至人身安全产生威胁,比如进入没人没锁门的寝室偷东西之类。于是也就彻底禁止这些人进入宿舍楼了,这么看来,学校也是做了一件好事。
学校的社团
军训结束后不久,就迎来学校各个社团迎新的日子了。其实当时我还是挺希望能够多参加几个社团,丰富一下大学四年的生活的。权衡之下也是参与了几个,可惜这些社团绝大部分后来也没组织什么像样的活动,我也就没再参与了。仅仅记得其中的跆拳道社团,因为我在初中的时候,就晋升到了黑带一段(我没有黑带证,当时没办,估计以后会考一个正式的)。但是这个社团的活动其实也仅仅是周末去道馆锻炼锻炼而已,也没什么像样的活动,渐渐的,新人一个都不去锻炼了,这个社团也渐渐地荒废了,最后连我也不怎么去道馆了。后来到了大二(也好像是大三),又到了社团迎新的时候,发现跆拳道社竟然还在,而且就在我们宿舍楼下迎新。这个时候社团已经换了一个新“主席”处理社团事宜,我路过的时候,他们还给我发传单,有老社员认出我,说不用给我发的,我都已经是黑带了云云。本以为原“主席”会让我来当新的“主席”,毕竟我的资历在这摆着呢,加上大家还都是老乡。可是原“主席”却选了一个不知名的人来当“主席”,这件事就让我气愤好几天了。
除了社团,当时我还报名了校园记者团。这个记者团也算是理工大学的一个官方的组织了,加入之前还需要进行面试。我报名的是秘书处和记者处,也是分别参加了面试。而在面试秘书处之前,我甚至还去学校附近的沃尔玛买了一本关于怎么当秘书的小册子,也算是做足准备了。其实我在面试中表现得并不好,主要还是我面试经验欠缺的缘故,回答问题也不够圆滑。结果记者处的第一轮就被刷下来了,秘书处尽管过了第一轮,但由于我心灰意冷,第二轮就没去。我们寝室有两个人最后加入了记者处。不过由于学校总让他俩写一些没营养的文章,所以他俩也没在记者处待多久。也算是对我落选的一种安慰吧。
说到校园的官方媒体,我对此多多少少是有一些阴影的。还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某一天放学,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学校附近的网吧玩《星际争霸》。那家网吧的生意很好,基本上都是我所在的那所中学的学生去玩。我们正打到激烈处,校园电视台的记者们(也是学生)扛着摄像机就冲进网吧来爆料了,吓得我们一哄而散,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过了几天,在全校的班会课上,校园电视台就播放了那段抓人的视频。庆幸我离出口较近,第一时间跑掉了,没有拍摄到我。但是有些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直到摄像机来到他旁边了,才发觉自己进了镜头,可是一切都太晚了。尽管我没上电视,但是由于我当时是班长,也主动向班主任承认了错误。尽管班主任当时也并没有特别处罚我,但从那以后,我就对校园媒体没什么好感了。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去网吧抓人,而是因为当时参与抓人的校园电视台的人里面,有不少人平时也是网吧的常客,“执法者”自己平时的态度就不端正,这就很难让人信服了。
是谁在练太极,风生水起
理工大学其实还是挺重视我们身体素质的提高的,大一时要求我们每天一大早起来跑步,同时还要签到。其实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政策,一方面可以杜绝大家睡懒觉,另一方面多多少少还能锻炼一下身体。同样的事情,我们高中时候也是这样的,当时每天下午全年级的同学都要在校园内长跑,尽管很热,但是对于高三的我们来说,确实是非常需要锻炼的。
我们大学的体育课采取的是选修制度,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专修,这也是一种很人性化的设置。当时我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的是乒乓球。而说到这个体育专修,其实我在读高中,也就是在珠海一中的时候,学校就已经采取了体育选修的制度,那个时候我选的是足球。可见珠海一中在与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的接轨等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当时一中也是想让我们尽早体验大学的生活,于是在我们那一届高二开始,强制所有学生住校。可是我没住多久,就因为和寝室其他人有矛盾,主动申请走读了。有鉴于此,我父母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还担心我和室友处不好关系,生怕我被赶出来。我现在回想,一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其实还是很明智很有必要的。
大概是大二第一学期的体育课吧,学校为了响应号召,于是在体育期末考试里面就增加了太极拳套路的考核。体育老师也是大概花了四节课的时间来教我们“白鹤亮翅”之类的套路,尽管只有十几个动作,但是大概也是由于我年纪大了的原因,平时练的时候还好好的,可是到了考核那天,我没做几个套路就想不起来接下来的动作了。我当时瞬间就懵了,给离我比较近的同学使眼色,希望能提醒我一下,可是老师在这里监考呢,他也很为难,结果我就一直在这里卡壳了。当然了,这件事使得我连续好几天的心情都不好,甚至很讨厌太极拳。本以为自己要补考了,没想到最后的成绩出来还是及格的。如果我连体育都要补考乃至重修,估计真的是前无古人,后面也很难有来者了。
聊聊我的学习
本科的时候,准确来讲是在大一和大二,当我还在读工商管理专业的时候,我基本上是没好好学习的,理工类学科的课程基本都是要挂科的,其中的线性代数以及电子电路由于补考也没过,我甚至还花钱重修了。重修花了我几百块钱,当时对于我来说算是大出血了,吓得没敢和家里说(直到今天我也没说)。不过即便是重修,我也是跟不上节奏的,老师讲的那些东西我根本就不明白。没办法,我只能在课堂上装作在认真听讲,装作认真做笔记,从而得到老师的好感,这样就算最后考得很糟糕,老师看在情面上,也不会为难我了。这招果然奏效,我这两门课最后都是考了60多分。我心里明白,能考到这个分数绝对不是侥幸,而是老师给我面子罢了。
也正是由于我总挂科,那么奖学金自然是与我无缘的。每次期末,我都是倒数第二或者第三名。当时我也不太在意,觉得只要补考过了就无所谓了。那个时候我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确实不擅长理工科,比如电子电路、大学物理、光学基础、机械原理这一类的课程。可能大家很纳闷,我一个学管理的,怎么还要学这些不相关的内容呢?没办法,谁让我们是理工特色的高校呢?而且,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学科,官方的说法是:假设我们毕业以后去了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工作,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懂一些机械原理的知识,相信对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会很有帮助的。听了这样的解释,我真的是热泪盈眶,学校真的很是替我们着想啊,连这些东西都考虑到了,以后我们要是进了这类企业,那绝对是复合型人才了。而另一方面导致我总挂科的原因是,当时我自学了很多我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比如日语(从高考完就开始自学),大二的时候去考证,获得了相当于日语四级水平的证书(当时我甚至每天早起晨读英语和日语,带动了全寝室的晨读风气)。大一的时候就考了计算机二级C语言,轻松通过。另外大一时还考了软考的程序员资格认证,不过是勉强通过的。可见我当时其实是很爱学习的。而之所以要考计算机资格认证,是因为我看好计算机领域,想着以后或许能做个软件设计师。即便当不了软件设计师,按照学校的逻辑,我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去软件企业管理那帮程序员也是可以的啊。
不过说到学习,不知应该算是是惭愧还是别的什么感觉,那就是我连二级C语言和程序员考试都通过了,但是学校的C语言我却挂科了。后来补考其实我还是不会,估计是老师看我可怜才给了我六十分,避免了重修的厄运。回想一下,当时C语言挂科绝对不是我的水平问题,而是当时考的东西实在是太奇葩了,换成现在的我,估计也还是重修的水平。因为当时考的那些东西吧,试卷上的那些程序,真实的编程中根本就不会那么写,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真的有程序员那么写程序,估计也是因为有认识人,能走后门,才会混到这个企业里面来的。
中篇
注册会计师
其实从我刚上本科的时候开始(2005年),高校里就已经掀起一股考证热了。但是客观来说,绝大部分的证书其实是一点用都没有的,而对于我们管理类的专业,最有用的莫过于注册会计师的证书了。
在我们刚上大一没多久的时候,长春的一家注册会计师培训机构就来到我们学院做演讲。演讲的具体内容我已经想不起来了,她的意思就是劝大家考注册会计师,因为这个证书的含金量极高,未来可以挑战十万年薪。对于我来说,这个数字其实是相当诱人的了,因为当年在长春,能够找到一份月薪三千的工作都已经是祖上积德了,而即便是这样的工作,累死累活干一年也不到四万,但是这个注册会计师的待遇竟然可以达到十万,试问又有谁会不心动呢?尽管她再三强调,她此行的目的只是宣传注册会计师,至于大家选择哪家培训班,那是大家的自由。由于我当时是彻底被他们洗脑说服了,因此最终还是选择了他们举办的培训班,一次性地参加了五门课的培训,大概花了两千多块钱,算上我自己额外购买的课本费还有练习册费用,前后花了得有三千了。
我当时完全是被注会的待遇冲昏了头脑,现在我也承认当时实在是太冲动了。因为即便是资深会计,想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五门考试,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我才刚上大一,完全不懂会计知识,想要在几年内从零学习到注会水平,很明显有一种大跃进时代的感觉。因此,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了。但是我当时并不会这么想,觉得自己还是很行的,每周六和周日,都会带着课本和练习册去培训班上课,两天的课程安排也是满满的,也是弄得我很累。有些时候由于休息不够,下午的课还会不停地打瞌睡,很是煎熬。其实当时在我看来,注册会计师的一些基础知识并不难理解,比如经济法、税法、审计还有财务成本管理,这些知识更多的是需要记忆,只要记性好,懂得融会贯通,那么就可以了。难点就在于对一些细节知识的把握,还有就是对于综合问题的分析。比如单独考一个知识点可能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出一道综合应用题,也许就会有些懵了。而真正需要基础的,应该就是会计这门课。我零基础的话,确实是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也正是由于上述的种种不利原因,最开始我会选择性地逃其中的某几门课,后来干脆所有课都逃了。我的热度也就仅仅持续了两三个月的时间,然后就彻底放弃了成为一个注册会计师的梦想。
这件事直到今天依旧让我内心过意不去,主要是我白白浪费了那三千多块钱,而且我还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也许唯一算是回报的,就是从中获取的经验教训,让大家不要重蹈我的覆辙。如果我用今天的眼光看看待这件事,尽管我当时失败了放弃了,但是我依旧觉得注册会计师这个证书是值得为之奋斗的(对于管理类特别是会计专业的朋友来说)。但是一定要有所计划,比如确实应该在大一就开始接触,但是不需要着急报培训班,不妨自己先找几本教材来看一看,结合练习题来巩固知识。然后自己再规划一下,看看把这几门课如何划分,因为一年只要能够通过两门课,就是一件很成功的事情了。由于会计这门课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因此多花几年备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觉得利用大学四年备考,从时间上来说是完全够用的,一旦成功,那么我觉得依照今天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行情,注册会计师的年薪,可不是只有可怜的十万块钱。
在我们学院里面,确实有一根筋在这条路不断奋斗的,在后文中,我还会提到。他们的收获,绝对对得起他们多年的付出。
怎么还分班了呢?
大概是在大二第二学期的时候吧,学院突然通知我们要分班。因为我们目前所有学生都是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而从下个学期开始,就要分为会计、市场营销以及工商管理这三个方向。这还真是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我都不知道还有分班这一回事。但也没关系,我继续坚持我的工商管理方向就好了。不过,在最后实际的选择结果上来看,像会计和工商管理这种专业,选的人自然是占了绝大多数,而选择市场营销的,大概也就是十个人左右。这怎么行,人这么少还怎么开课?而市场营销专业还不能取消,于是就从选择了工商管理的学生中,把那些历次期末考试综合成绩排在末尾的学生,踢到了市场营销班。我这么说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很不幸,我就是其中被踢走的那几个倒霉蛋之一。
当时,真的,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不幸了,明明是高分考过来学习工商管理的,现在却被踢过去学什么市场营销了,这是什么世道,计划真的没有变化快啊。最后组建成的营销班也就是十来个人,很多的课程,老师也就是面对着我们这十几个人讲课,谁来谁没来也就一目了然了,谁认真听讲谁不认真听讲,老师也是心里有数。而且,和我同时被踢过来的有一个小子,可能是家里有关系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才在营销班待了几天而已,不知道去找了老师还是导员,说了说自己的情况,亮了亮自己的身份,老师也就让他转回工商管理了。而且当时还有一对活宝,估计也是被踢过来的,从来没上过课,我都不知道他俩长什么样,但就是由于家里有关系,即便是不来,最后的毕业证学位证还是照拿,好轻松的四年啊。当然,我并没有看到他俩拿了毕业证,我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按道理,他俩一个学期不来,那就应该强制退学了。但是没有,之后的几个学期,他俩的名字依旧顽强地占据在点名表上,坚挺到大学的最后一门课。于是,我就由此推理出,他们家和学校的关系那是相当铁了。
虽然说最开始我是很反感分班的,但是分班在无形中却给我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由于学生少了,使得我不得不装出一副好学生的样子,毕竟我这人比较好面子。于是不管哪门课,我都会非常认真地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考前也认真备考,也就使得我在市场营销班阶段,获得了两次学院的三等奖学金。尽管当时我并不在乎那两三百块钱,但是心里面还是很得意的。这也算是我自己挣的钱啊,本科四年,基本上算是我唯一的收入来源了。
出身不好,会被歧视的
在本科的时候,有件事让我感触颇深,那就是在长春,很多人对于非211大学的学生的歧视。比如大概在大三的时候,我去找了个做教育的中介,想当家教挣点外快。鉴于我高中是个学渣的客观事实,就不能辅导高中的课程,于是选择了初中的语数英三门功课。试讲了几家,自我感觉讲得还可以,把解题思路和解题要点都总结得不错。但是对方家长一听说我是长春理工的,立刻就变脸不想要我了。甚至还遇到一个,我辅导的那个学生在我试讲完以后,竟然还向他母亲一个劲儿地打眼色让我走……其实这些我都能够理解,毕竟在长春的话,有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这两个重点大学在那摆着呢,好事就很难轮到我们长春理工了,我们也就只能吃点剩饭,捡点别人不要的东西了。比如我们寝室的一个同学当家教,尽管他是学霸,年年拿一等奖学金,但是如果没有学院导员的介绍和推荐,估计也是很难找到家教的工作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一些同学凭借着机遇和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家教的工作,但是,我们受歧视的客观事实,是依旧存在的。
那个时候当家教,我的身价大概是一个小时15块钱(也好像是一次课15块钱,不过不重要了,反正当时也没人要我)。对比后来,我在某在线培训机构讲课,身价翻了N倍,这可真的是知识改变命运啊。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一家让我去试讲,他家住在长春的西北角,距离我们学校大概有20公里远,去一次需要倒两次公交,一个来回要花掉6块钱以及3个小时。也就是说如果我能够应聘成功的话,一次顶多只能赚10块钱。即便如此,我还是非常向往这份家教工作的。当时我跋山涉水地去试讲,辅导那个孩子的数学作业,有一道关于正三角形的问题。在给出答案之前,我会一条一条地列出这道题考核的关于正三角形的知识点(定理和公式),然后再依据这些知识点进行解题,可以说我所传授的是很完美的解题思路了。估计即便是麻省理工的学霸来讲题,也不过如此了。但即便是这样,碍于我的出身,最后也还是应聘失败了。英雄不问出处,但残酷的现实会浇灭我们的一切美好说辞。
歧视也体现在大四时候的各种宣讲会上面。知名企业要是能来长春办宣讲会,首选当然是吉大,然后才会考虑东北师范大学。当然了,我记得我大四的时候也赶上了某家知名电器品牌在我们学校的宣讲会,但是我听说他们其实就是走个形式,最后基本上没有招聘我们学校的学生(当然该公司也可以狡辩说我们学校学生水平没达到他们的标准)。还有某一家知名肉类食品企业,倒是招了不少我们学院的学生,我们系当时也有几个人去了。能去名头这么响亮的企业,对于我们学院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祖坟上冒青烟了(记得那次宣讲会我也去了,可惜第一轮的简历筛选就没过)。但是去了都是干什么呢?杀猪剔骨,而且还是三班倒的那种,他们单位24小时不间断杀猪。你说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谁愿意干呢?我们寝室就有一个人去了,天天值夜班,他每天只有在下班后,也就是临近中午的时候,才有空给我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聊两句,然后就去睡觉了。
和被招聘去杀猪同样奇葩的还有一家企业,当时我们学院也是有不少人投了这家单位,他们也是装模作样地举行了N轮面试之后,最终选定了我们学院的几个人作为他们的储备干部(需要从最基层的岗位干起,我不明白,为什么招聘基层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员工也要经过这么多轮的面试)。在外行看来,这也算是挺风光的一个职位了,他们的前途似乎不可限量。但是,就是这家单位,首先他们的宿舍男女混住也就算了,我们学院被招聘去的一个人由于会炒菜,于是就额外多了一个工作,那就是天天给宿舍的员工做饭。其实这倒也没什么,关键是这家企业会将过期的香肠撕去包装,然后直接运到宿舍用于炒菜。吃的人全都不知道,只有炒菜的那个同学了解实情。也许是良心上的不安,这个同学很快就离职了。
当时,长春理工毕业的很多人,也就只能是这样的境遇了。而这里也凸显了学校在学科设置上的漏洞,既然都有同学去杀猪了,按照学校的逻辑,也该给我们开设《科学养猪与猪病防治》这样的课程吧?既然有同学去炒菜了,也该给我们开设《人气小炒100例》一类的课程吧?这样,学校又可以在我身上创收了(因为我还是要重修的)。
回到宣讲会的话题。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即便宣讲会在吉大举办,那长春理工的学生也可以去凑热闹啊。确实,极少数在吉大举办的宣讲会,是允许我们混进去听听的(比如当时我就去参加了浪潮公司的招聘会)。但是,绝大部分是只对吉大的学生开放的。那个时候会有吉大学生会的卫兵在门口站岗,检查证件,如果你不是吉大的学生,那只能对不起了,还是一边凉快去吧。即便你给了卫兵好处,进去了,但是想要获得人家宣讲企业的青睐,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除非你真的是牛得不行了,也许企业会网开一面,但是我那届并没有这么厉害的家伙。
不知不觉,也到了该实习的时候了
我始终认为,大学期间就应该多多外出实习,到了临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经历写进自己的简历,绝对会给自己的简历增光添彩。而且早早进入企业实习,也有助于积累经验,这样在正式工作了以后,可以快速地融入新公司,融入这个社会。不过当时也有人觉得在学生会也能够得到锻炼,觉得学生会的经历也能够获得企业的青睐,从而就不出去实习了,这种想法即便到了今天,我是依旧不赞同的。当然,不管大家选择的是哪条路,只要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
那个时候我还是想早点去企业实习的,无奈自己实在是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毕竟营销出身,没实在技术,你说哪个企业愿意要我呢?记得那个时候央视有一档节目叫做《赢在中国》,非常符合我们经管学院学生的胃口。当时有个参加节目的公司叫做“易万贝”,可惜并不受评委的青睐,止步36强(可能绝大多数朋友都没听说过这家公司,毕竟这个词在今天输入法庞大的词库里面都没有,那么这家公司的发展情况可想而知)。大概是在大三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假,也不用上课了,于是我就有时间找实习了。某天逛理工大学贴吧的时候,发现这个“易万贝”在长春招聘营销人员,我也不知道是哪来的勇气,直接就去他们公司应聘去了。准确来说,这种“霸王面”其实也是在《赢在中国》里面学到的。第三季里面有个选手,由于他自己是中学学历,心里清楚,如果仅仅是投简历的话,是不会由公司要他的,但是他自己非常要强,每次去找工作都是直接去公司敲经理或者人资的办公室的门的,说自己虽然没学历,但有的是本事。也正是这种敢闯敢干的精神,让他的人生不断走向辉煌。我从中受到了启发,加上我也是学营销的,因此在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坐上轻轨,就直接去他们公司面试了。这种“霸王面”我在后面的故事中还会有所提及。
说是应聘,其实只要去了,基本就能要你,更何况面试的时候我还说自己是《赢在中国》的粉丝,就更加能获得好感了。当时长春公司人数最多的时候能有十多二十人吧,主要是营销人员。这里面既有已经毕业的,也有像我这样还没有毕业的。也不签合同,只要完成了销售任务就可以拿提成,完成了几个任务就拿几个任务的奖金。其实“易万贝”的业务模式很简单,由于是《赢在中国》的36强项目,所以就借助这个名头,劝说商家加盟“易万贝”。商家只要交了加盟费(是三百多还是五百多我忘了),就允许在店里面挂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诸如“赢在中国36强项目加盟商”之类的话,并且我们还会给该商家在“易万贝”的网站上建立网上店铺,以帮助他们宣传。目标商家可以是餐厅、书店、卖点卡的、咖啡厅等等,总之只要是街上开店的基本都可以加盟。而只要商家肯出加盟费,我们个人就能得到大概一百多的提成。不过即便是我们打着《赢在中国》的名头,也鲜有商家肯加盟,所以后来即便是商家不肯出加盟费,我们也会给商家在“易万贝”上开店,不过只有交了加盟费才会有进一步的服务。
我刚去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其实这可以说是我们营销专业的学生最为对口的工作了。当时还有个老员工带我,他当时大学刚毕业,也是刚来没多久,毕竟“易万贝”也没开始做多久。据我了解他也还没有开张过,仅仅是帮过一些商家开网店,并没有商家付钱。每天我们两个就一条街一条街地跑,每条街的每个商家基本都不放过,可惜的是依旧不能够开张。他当时也是挺吊儿郎当的,有时候跑几家商家就去网吧玩“澄海3C”了。后来我熟悉了业务,我可以自己跑商家了。我先是去了我们学校小门的一家饮品店,经过我死皮赖脸的劝说,老板同意开网店,但是不愿意付钱。好吧,即便如此,我们也帮他在“易万贝”建了个网店。其实那个老板还是挺有营销头脑的,我记得我当时还写了一篇关于这家饮品店的营销策略的文章(毕竟我是营销出身,平时就喜欢关注这些东西,也喜欢将好的思想记录下来,写成文章,供以后参考)。几个月后,我去那家饮品店喝果汁,没想到老板还记得我,同意出钱加盟。但是那个时候我都已经不在“易万贝”干了。后来我想,如果那个老板能够早点同意加盟,也许我能够在“易万贝”多干一段时间,尽管这是没啥前途的公司。而那家我非常看好的饮品店,在我毕业后没过多久也倒闭了。其实这可以说是营销上的无奈,因为即便你的营销工作已经做得非常到位,但还是有可能输给残酷的现实,败给无形的对手,从而为我们这种“事后诸葛亮”提供讨论的素材。
当时我们理工大学的东西校区之间有非常多的小店,于是他们就是我的目标说服对象。可惜的是尽管我用尽了死皮赖脸软磨硬泡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手段,最终的业绩也还是零,那些小老板甚至连免费的网店建设都不需要。尽管我始终没有出业绩,但是我是见过其他人出成绩的,长春这边的领导曾经在早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把一百多块钱的提成发给他。但那也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成功的例子了。当时我听说还有一个人是专门跑大企业寻求合作的,我只见过一面,领导说他在和可口可乐谈合作的时候,由于对方出价低,甚至敢于拍可口可乐的桌子以表明态度,领导就觉得他是个人才。后来究竟有没有谈成功我就不知道了,我估计是没有,因为可口可乐有自己的营销预算和营销手段,不可能因为某个人拍了桌子就认怂的,否则生意未免也太好谈了吧。
其实我在“易万贝”也没待多久(大概也就是一两个月),因为后来长春这边的头儿觉得这个项目也挣不了钱,于是就让我们去各大高校推销化妆品去了。我觉得这已经不是我在《赢在中国》里面看到的那个“易万贝”了,卖化妆品并不是我的初衷。尽管当时传言说有个风险投资商为“易万贝”投资了一千万人民币,但也仅仅是传闻而已,我并没见到“易万贝”有被投资的迹象。临走,由于他们要去长春的各个高校推销化妆品,于是我就把我之前收集到的所有关于长春高校的信息留给了他们,算是做了唯一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吧。
而这个时候我也到了大四第一学期,必须要找个正式的工作了。尽管在“易万贝”没干出啥成绩,但我还是厚着脸皮把这段经历加到了我的简历里面,毕竟我的简历实在是乏善可陈。
说到简历,我除了将“易万贝”的这段经历加进去了以外,我还把我们营销班参与的一个所谓的项目经历加了进去。当时我们学院的某位老师说是认识一个葡萄酒庄的负责人,就想让我们给酒庄出一份营销策划书,同时这份营销策划书还可以当作“挑战杯”创业大赛的参赛项目(这是我们专业的学生能够参加的唯一对口的比赛了,尽管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过家家的游戏)。后来这份所谓的策划书还在校级“挑战杯”预选赛得了名次,尽管我们至始至终没见到葡萄酒,也没见到酒庄,但是并不妨碍我们纸上谈兵精神的发扬以及将其写进简历的决心。每次回想起来,我都会觉得这就是可悲的专业造就的我们可悲的大学实习经历。
放弃“市场总监”的职位
本以为我离开“易万贝”之后就彻底和它拜拜了,但是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原“易万贝”的一个所谓的同事联系到我,他说想自己干一个项目,让我也去帮忙。我确定他干的不是传销以后,就答应他去他的“公司”看看。
其实当我还在“易万贝”的时候,我和他之间就几乎没说过话。当时我对他的印象并不好,因为尽管他也是一个销售,但是当我们每天拼死拼活地挨个街道挨个商家跑的时候,他却天天在“易万贝”的办公室吹牛扯淡,我就从来没见过他去跑商家,所以我就觉得他不是一个实干主义者。尽管这也算是先入为主,有些片面,但我相信我看人的眼光。
他的公司在长春火车站附近,其实那也不算是他的公司,那是长春的一家专门做车内杂志广告的公司给他划出来的一间办公室。这个办公室里面真正属于他的是一张办公桌,另外还有两张办公桌属于那家公交广告公司的后勤人员的,因此这其实是属于混合办公室。而他之所以记得我,是因为我在离开“易万贝”的时候,关于长春所有高校的调查资料就是给了他,他觉得我有当“间谍”的潜质,觉得我在信息收集和市场把握上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就打算让我来帮忙。
他的公司其实是一间类似于分众传媒的广告媒体公司。最开始的项目是做杂志,这个杂志是免费派发给各个高校的学生的,内容是大家感兴趣的一些话题。盈利模式就是杂志上的广告。其实在08,09年的时候,这种模式在长春高校里面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了,市面上有好几家公司在做同样的事情,有些杂志会小小地收取一点点费用,而有些则是免费的。因此当他跟我说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也没觉得这个创意有多好。而我去的那天,正好第一期杂志的封面刚刚设计出来,主推可口可乐。其实当时还没有拉到可口可乐的赞助,前期都是要免费给商家打一些广告的。然后他说等杂志做得比较成熟之后,他打算做高校食堂的桌面广告以及食堂里面的电视广告。其实在食堂里面挂电视,那么也就相当于是和分众传媒对着干了,我觉得他并没有这样的实力。而做桌面广告,当时也不新鲜了,也是有不少的竞争对手。因此他的项目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没什么新意,我也不认为他能够与现存的对手相竞争。
此外,他还跟我聊了聊他想要自主创业的原因。因为他即将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三本院校,在学校也没学到什么东西,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自己也没有一技之长,英语四级也考不过,他觉得用人单位不可能考虑他,于是也就只有创业这一条路了。听他这么说,我觉得我们真的是难兄难弟,大家都不容易。他跟我说只要加入他们公司,我就是公司的市场总监,主管招商推广的事务。这个职位听起来还真是挺诱人的,也许我参与了以后,这个事业真的能做成呢?但是令我犹豫不决的还是开头说的那件事,就是我对于他这个人并不认可,我觉得他不是那种能够带着我们冲锋陷阵的人,而是天天坐在办公室对我们指手画脚的那种老板。
这个时候,他手下的一个主管设计的人带着设计方案来让他过目,跟他说:“X总,你看看这么设计行不行?”听到这里,我就更加坚定了不和他一起干的决心。我觉得现在还什么都没有呢,他的手下就“X总,X总”地称呼他,让我听起来感觉很不好。也许这并不是他要求的,但是他并没有否定这种称呼,那么我以后应该也要这么称呼他了。尽管我内心已经是拒绝这个“市场总监”的职务了,但是我嘴上并没有说出来,只是表示回去考虑一下。尽管他是笑着送我离开的,但是我始终感觉他是笑里藏刀的。
过了几天他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去拉赞助,我委婉的说不想去,其实也在委婉地表达不想加入他们。他听了以后似乎非常生气,很用力地挂了电话,于是也就没有然后了。
渗透进校园的“安利”
本科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安利”就是传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人家其实是直销,是合法的。而传销和直销的一个很关键的区别就在于直销是有实际产品的,而传销则没有。我也相信很多朋友对安利是怀有戒备心理的,这也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的传销所借鉴的正是安利的模式,于是也就让大众恨屋及乌了。
当时我是非常反感安利的营销模式的,觉得安利的销售人员都是被洗脑了,觉得他们属于当局者,是“迷”的状态,只有我这种旁观者才是“清”的。那个时候也仅仅是上网和被安利洗脑的销售打打嘴仗,他们既无法说服我,我也没办法让他们破除洗脑的魔咒。但是没想到,某一天,安利竟然也渗透进了校园,来到了我的身边。
记得很清楚,那天我走在去食堂的路上,突然遇到一个人拦住我问想不想一起创业(她具体说了什么我实在想不起来了),我觉得有点意思,就把我的联系方式给她了,说过几天不妨给我上上课(洗洗脑)。好像是当天晚上吧,她就加了我的QQ。我看了她的个人资料基本可以确定,她就是卖安利的,想要发展我成为她的下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经历,很好奇到时候她会怎么洗脑,更好奇我最终究竟会不会被洗脑。三天后的下午,我如约来到我们西区操场旁边。她也带来了一个男生,那个男生穿着一身西装还系个领带,俨然一副标准营销人员的派头。后来我知道他是我们学院管理系的,比我小一届,已经被成功洗脑了。他这次过来,估计是“保镖”的身份吧。
她似乎已经看出来我是个硬茬,那么其实她此行的目的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打消我所有对于安利的误解与抵触情绪。怎么动之以情呢?她跟我说她是个单亲妈妈,自己拉扯孩子很不容易,于是她也就只能以加入安利这种“创业”的形式来维持生活。怎么晓之以理呢?就是解释了安利为什么不是传销,跟我论述了安利模式与安利产品的伟大与神奇。她的演讲至少持续了四十分钟,而她带来的小跟班在听到精彩处,也会不停地点头称赞,似乎非常赞同她的言论。说实话,尽管我在听长篇大论之前,已经给自己打好了预防针,让自己绝对不可以相信安利的那套说辞,但是到了最后,我自以为坚如磐石的内心竟然也有所触动,竟然也觉得安利确实是在很用心地做产品。即便如此,我对于安利的营销方式依旧是不赞同的,因此最终我依旧对安利有抵触的情绪。最后,又是出现了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的情况。为了避免继续尴尬下去,我也忘了是谁提出来的了,就说以后再联系吧,而她也欢迎我去她的工作室听课。再往后,也就没有往后了,谁都没再联系谁。在我看来,不论她把安利的愿景还有产品说得多么的漂亮,但她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我发展成为她的下线,并且期望我也能够也发展一些下线,这样,她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了。尽管她自称是在创业,但是这种方式着实让人反感,我当然也就不会认同。而那天分开后,我也就急急忙忙地回到寝室,继续玩被我暂停的魔兽争霸RPG游戏——“超越极限”了。
后来在我们理工西区,还有自称是吉林大学的一男一女,中国话都说不利索,也来发展下线,也许他们的上线也是她也说不定吧。
那么对于安利,我在这里也不想多说了,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洗脑术着实可怕,生活中还是得防着点比较好。
找工作也并不顺利
大四的时候其实我也想考研,但是像我这种挂科型选手,对于高数以及英语,实在是学不明白,所以在象征性地看了一个多月的书以后,也就放弃考研的想法了。既然这样,也就只能找工作了。
之前我也说了,在长春,知名的用人单位在比较好的职位方面,只认吉大和东北师范的学生,其它学校的毕业生是难以和这两个学校的学生相抗衡的,关于这点我在后面讲苏宁电器的时候,还会详细说说,因为这个现象在苏宁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由于我那个时候有计算机二级以及程序员证书,因此也投了长春的几家IT企业的C程序员职位,无奈全都石沉大海。其实也可以理解,企业一般不可能招一个营销出身的人来编程序,除非你真的是大牛,参与过很多项目。而我仅仅凭借着两个几乎没有含金量的证书就想当程序员,确实是太天真了。说到程序员这件事我想起来,大概是大三的时候,理工东区计算机学院的信息管理专业并入了我们经管学院。这对于我们学院来说当然是件好事,可是对于那帮信管专业的,当然是老大的不愿意。一方面由于理工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属于优势专业,在吉林省都是挺有名的,另一方面我们经管学院就别说在吉林省了,即便是在理工西区,也不算是拔尖的专业,所以专业调动这件事,搁谁身上都是反对的。信管专业的其中一个同学,和我们寝室的一个室友是老乡,没事总来我们寝室转转,一来二去的也就和我混熟了。他当时也是挺忙的,天天帮着老师做一个关于网站的项目,这就让我很是羡慕,因为我也是想着毕业后能去做开发的,可惜没人能够在项目上带带我。我问他用什么语言编程,他说是C#,于是我就跟风似的听他的建议买了《C#入门经典》。这本书我还没怎么看呢,甚至连电脑里面也没安装C#的开发环境,我就又头脑一热,买了《C#高级编程》,想着毕业前一口气研究完这两本一共两千多页的书。那么这件事的结果大家也能猜到了,又是一件在一开始就能够看到结果的事件。两本书直到现在,我也没看超过五十页的内容,甚至连这两本书去哪了,我都不知道了。当时受他的影响,我甚至也一度想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但我也是早早放弃了。而他本科毕业后,考上了东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也是一所让我羡慕的名校,而且计算机也是该校的优势专业,我觉得他的未来也是一片光明的。
这个时候,我表哥听说我计算机学得不错,他正好读了一个业余成人本科(也好像是大专,记不清了),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于是就要我帮忙。只要用VB做一个简单的管理系统就可以了。但即便是简单的系统,其实我还是不会做的。没办法,为了维护我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我跑遍了长春大大小小的书店,找到了一本关于VB项目开发的书,其中的一个例子正好用得上,并且附有详细的开发过程,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但是当时我并不打算按照书中的内容一步一步地做,而是把随书光盘里面那个现成的例子程序拷了出来,按照要求写了一篇论文,就交给表哥,于是他也就顺利毕业了(他导师还说系统做得很棒)。后来他还一直想请我吃饭,报答一下,但一直也没有机会。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时至今日我也没跟他说,尽管我说出来并不会影响他的毕业证书,但我感觉那会让我在他心目中“技术专家”的形象大打折扣了。
言归正传,当时我们找工作,主要依靠的是诸如中华英才网以及智联招聘这样的网站,当然也可以通过招聘会来找工作。说到招聘会,我想起来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就组织过我们去参加招聘会来提前感受一下气氛。当时我的感受还不深,毕竟觉得离我还是很遥远。就记得当时有个应聘者和面试官为了某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给我感觉,这种大型招聘会就像是菜市场一样,不同的是,菜市场是有钱就能买到东西,而在这里是需要自己的真才实学的。我个人其实还是挺反感招聘会的(主要是由于名企情结,而招聘会里面鲜有名企,而我始终觉得宣讲会的格调会高一些,能够举办宣讲会的企业往往也是非常知名的大企业,也是我向往的地方)。所以整个本科阶段,我大概只参加了两次这种大型的招聘会(一次在学校体育馆,一次在人才市场)。其中只有一家企业觉得我还可以,让我去面试,去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具体是什么,就知道是销售。后来面试的时候才知道是要我去卖他们公司代理的行车记录仪,没有保底工资,完全依靠销售业绩,我想想还是算了。其实那个老板还是有一些个人魅力的,他也一直在强调他手下的员工是跟着他走南闯北打天下的(忠诚度很高)。其中有的还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就是认准他这个人了,来给他干活。但即便这样,也没打动我,面试结束后,也就结束了。
说到名企,长春正好有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于是我就都投了,都是业务员的职位。没想到可口可乐很快就打电话联系我了。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下午,我们刚刚结束下午的课程,我刚从主教学楼走出来。可口可乐问我有没有意向去榆树(也好像是梨树)当业务员。刚开始我还是心花怒放的,能得到可口可乐的青睐实在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一听到让我去榆树(也好像是梨树),心里顿时就凉了半截,想了想,最后还是拒绝了。当时如果是让我留长春当业务员,我就直接答应了。估计也是由于想要留长春当业务员的人很多,竞争很激烈,其他人的简历都很硬,于是怎么都不会轮到我了。而榆树或者梨树这样的地方,由于没人愿意去,才会考虑我的。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同意了,也许就是另外一条人生发展路线,不知道我现在会在哪里,在干什么呢?但是唯一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假设我当时答应了,估计我就是我们学院第一个签约的了,并且还是一个五百强企业,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其实当时我觉得“业务员”这个职位还是挺适合我的,因为之前有同学在康师傅实习过,听他说这种工作首先会给每个业务员划分片区,这个区域内的所有销售康师傅饮料的商家都是我们的客户。每天的工作就是挨个商家跑,说服商家老板多进一点康师傅的货,查验库存,及时主动给商家进货。另外还需要把自己的产品摆放在显眼的位置,把竞争对手的挪到不起眼的位置,所以这么看来,业务员的工作还是挺辛苦的。即便如此,我还是很羡慕这种自由的工作状态,我的能力也能够得到完全的发挥,毕竟我也属于“放荡不羁爱自由”的那类人。为可口可乐做事,说出来也是很有面子
拒绝了可口可乐之后,我也在网上投了很多的名企,基本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只有康佳集团以邮件的方式回复我了,说我不适合。尽管很失落,但是觉得康佳还是挺人性化的。名企的话我当时还投了联想,当时我们营销班投的人不少,但是只有两个人通过了第一轮的简历的筛选,然后就去总部笔试了。当然了,我并不在那两个人里面。后来我们分析,他俩之所以被选上,很可能是因为都过了六级。而我连四级都没过,就别奢望能去这样的企业了。
由于我的毕业论文是和网络游戏相关的,所以那个时候我也是很希望能够入职盛大或者巨人网络这样的游戏企业的。因为我觉得网游企业待遇好,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自己不作死,那么依旧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是他们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而且对于非技术类的人才,需求也不大。比如当年的盛大推出了一个牛人计划,其招聘对象是我国那几所最为顶尖高校的尖子生,也就是不单单要出身好,而且在校表现也要好,比如要经常拿奖学金,要有相关比赛的获奖经验,或者在优秀期刊发表过论文等等。这样的人一旦入职,在待遇以及培养方式上,都是远远优于其他人的。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也就只能远远观望了。当时也还觉得比亚迪不错,觉得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大企业,但是,也就只能想想了。
找工作还得继续,那个时候谷歌还在,我就投了一个给谷歌拉广告的公司(那时才知道谷歌的广告业务有一部分是外包的)。我投的是“大客户经理”这个职位(职位名是不是很浮夸?),它的性质和之前的“易万贝”类似,就是说服各个商家花钱在谷歌上打广告,只不过谷歌的名头比“易万贝”响亮多了。但是投了之后想想觉得还是不靠谱,记得当时他们也是电话通知要我了(估计是个人他们就要),但是我不看好他们的商业模式,还和那个HR对于这种模式究竟能不能帮助我们的客户挣到钱争论了好几轮(好几天),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这个时候为止,我内心是很慌的,眼看大四第一学期就要过去,我的工作还没着落,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而我的同学,尽管找工作的总体情况也不咋地,但是也开始分享各自的面经。他们说有一家物流企业,设置了N轮面试,每轮面试设置了N种考试方式,比如笔试、一对一面试,多对多面试以及团队合作做游戏之类的,以此来考察应聘人员的综合能力。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不过是招聘所谓的管理培训生(也得从搬货干起),怎么就不能好好招聘,扯这些没用的干什么呢?而且我后来得知,在这一系列面试中表现最好的那个同学,最后竟然也被刷掉了。不由得想起来以前电视上的一些比赛,都是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只保留中间分数。看来现在企业也把这种思想应用到了招聘里面。未来有空我打算好好总结一下我遇到过或者听说过的奇葩面试经历。
当然了,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里面也有签了不错的企业的。比如我在贴吧里看到有人分享,说自己入职了肯德基,是店面实习经理职位,月工资差不多三千(不知道哪个学院的)。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肯德基麦当劳的店面经理无非就是高级服务员,但是当时在我看来,这就是绝对的美差了(五百强企业并且工资待遇不错)。后来我从应聘过肯德基的同学那里得知,肯德基在长春的招聘是极其严格的,也是需要经过N轮的面试,竞争极其残酷,对手都是吉大和东北师范大学的学生。但是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相比于别的企业,肯德基是很有知名度很正规的公司了,他们严格一些,可以理解,但是那些小企业也学这一套,无疑是东施效颦了。
那么至此就是我所经历过的很不成功的找工作的经历。虽说一直在失败,但毕竟天无绝人之路,找不到工作,我只能想想别的办法了。
下篇
最后,只能求助于我的老师了
由于找工作处处碰壁,无奈之下,我只能求助于我的老师了。之所以求助于她,是因为我听说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暑假的时候在她的公司干了一段时间,尽管是干了大概一个月的体力劳动,但是既然有这样的先例,那么我觉得我也可以去老师那里干活。老师的公司主要做的是图书批发生意,当然了,公司是不是她的其实我并不知道,毕竟她的图书业务是从她老公那里分离出来的,她老公那边主要是做教辅类图书批发生意,如《北大绿卡》这种,而老师这边是以少儿类图书为主。老师是这块业务的领导,这边的事务一切都得听她的,他们两夫妇的业务各自独立,但是目标客户是有交集的。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2008年的12月份,大四第一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壮着胆子拨通了老师的电话,开门见山地问老师招不招人,我想去您那里上班。没想到老师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估计也是由于我课堂表现不错,她对我也是印象深刻,尽管之前并没有过多的交流,但是工作就这么痛快地决定了。老师说过两天要去巡店,让我也跟去。由于当时老师一部分的业务是给东三省的一些大型超市(比如家乐福和大润发)供书,因此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去实地考察一下,看看图书的销售以及陈列各方面有没有什么问题。而那次我们去的是吉林市的几家大润发超市。同去的还有主管超市业务的经理以及一个主管进货业务的经理,算上我一共是四个人。
其实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出差的,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以后正式上班了,自己主要负责什么业务,心想如果能负责超市事务的话,也算是一份美差了。那天是我第一天上班,什么也不懂,就跟着大家到处走。当时我在巡店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图书陈列上。而且也从那天开始,我开始记录工作日记,把每一天的工作内容以及心得什么的写下来,大概有八百字,因为我觉得这些总结可以供我以后进行参考。毕竟是营销出身,观察细节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并且满脑子都是关于管理营销的想法,所以每天都有很多可写的内容。可惜的是我也仅仅坚持了一个月就不写了,有空应该把我写的这些东西再找出来,重温一下那段时光。
我的工作由干苦力开始
老师的单位可以说是由三部分组成的,首先是位于图书批发大厦一楼的店面,其实就是一个书店,既可以零售又可以批发。其次是位于书城地下的库房,这里负责进货配货等工作。最后是位于书城地下的办公室,老师和经理们就在那里办公。
从吉林市回来后的第二天,老师就把我派到了库房,因为这里负责的是最为基层的业务,从这里作为开始可以很好地了解整个企业的运营情况。我记得第一天的工作,主要就是给书贴条码。这些书是要发往东三省的超市的,一共大概有十家。差不多每次来新书,都会给超市配送,配送前需要贴上我们自己的条码。其实这也是一项工作量浩大的任务,十家超市的书,需要贴成百上千个标签。贴完标签以后,还得给这些书打包。现在想想,我在库房学到的最娴熟的手艺,那就是给书打包了。
给书贴标签的工作虽然繁琐,但还是比较轻松的。最累的是接货和发货,因为这个,我的手腕也扭伤了几次,时至今日,我在搬重物的时候,手腕依旧有扭伤的风险。书是非常重的,特别是那些铜版纸印刷并且还是精装本的,从车上卸货也还好,但是成包成包的书入库房,举到货架上,着实是一个体力活。一般要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直接不干了,毕竟我也抬不动。但是为了找寻心理平衡,免得别人说我不干活,我就在卸货以及发货上多干点,天天推着小车来回跑,表现出很勤快的样子(也确实很勤快),所以当时整个书城都知道,来了一个大学生搬书卖书。可能我在这里这么说,大家难以感受当时的辛苦,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并不算苦力,但是对于身处所谓的象牙塔的我来说,这些活简直要把我累懵了,使得我每天的饭量也是大涨。记得当时每天都去书城旁边的一家面馆吃饭,他们的香辣肉丝炒面非常符合我的胃口,简直是百吃不厌,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自从我离职以后,就再也没去吃过了。后来我在入职卡巴斯基的前夜,临上开往北京的火车之前,特意又去吃了一次他们家的香辣肉丝炒面,味道似乎依旧是那个味道,但总感觉已经没有当年那么吸引我了。也许就是因为当时天天干苦力,才会觉得特别好吃吧。
言归正传,当时除了给超市供书以外,全吉林省的中小型书店其实也是我们的客户。因此每当有新书到了,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会给这些书店配送一些。而通过这些书店的地理位置,也让我对吉林省的地理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毕竟如果不是来卖书,很多地方我真是闻所未闻。
那个时候我还是住校的,我们学校距离书城是10公里,上班下班坐车大概要四十分钟,另外还要走一公里多的路。书城开门比较早,我们每天大概七点半左右就要签到,之后是早会,然后开始干活。为了保证准时到,我每天最晚六点起床,大概六点半之前就要出门了,冬天的时候,在东北,那个时间外面还是黑乎乎的一片,天气也是很冷。前一天晚上就要买好第二天早上要吃的东西,一般我会在寝室楼下的小卖部买一个“毛毛虫”面包和一包奶,吃完之后就要赶紧出门了,想想也是怀念。
最后再聊聊我的待遇。当时我们库房一周是要工作六天的,我前三个月属于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是五百、六百和七百(也好像是六百、七百和八百,不过这不重要了)。转正之后大概能一千一左右。而经理级别的话,大概能拿两千吧,全都没有五险一金(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是五险一金,也不看重,小企业也不管这些)。现在看来当时的待遇还真是挺低的,不过这个行业就这样,而且当时的毕业生如果留在长春的话,也基本就是这个待遇了。前段时间我好奇地查了一下书城某家书店的招聘信息,发现普通员工的待遇也能达到两千了,但即便如此,我依旧觉得他们的生活还是挺艰辛的。
我在库房的同事——大壮
当时在库房,算上我一共有五个人。其中有一个,年龄和我相仿,我们都管他叫做“大壮”。其实他的小名就是“大壮”,加上他长得确实又高又壮,也算是名副其实,而我现在反倒想不起他的真名了。
大壮和我们有些不一样,他很小的时候得过一次很严重的发烧,大家都说就是那次发烧烧坏了脑子,使得他的智力等方面低于常人。听说他是我们老师在学校的一个同事的孩子,老师可怜大壮,于是就让他来库房干活。其实大壮给我的印象,除了有些口齿不清以外,在干活上还是很认真的,脏活累活都会抢着干。偶尔也会出一些错误,但是并不严重,不会影响大局。即便如此,库房的同事不知怎的,总想着要在鸡蛋里面挑骨头,处处找大壮的茬,这就让我感觉很不满。大壮虽然智力有缺陷,但是心里很明白。他受欺负这件事,库房的经理还有老师是知道的,但也许是觉得他无药可救吧,于是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那个时候正赶上老师老公要拓展业务,在距离我们书城不远的地方开了一间教育培训学校,算是课外辅导班。那个时候就把我和大壮抓过去干活,主要是搬一些书还有柜子过去。不巧的是我在搬柜子的时候,一个手指头划破了,于是大壮就让我去“买包泥”贴上。我一时没理解他是什么意思,划破了手指为什么要“贴包泥”。后来才知道,他是想让我贴“邦迪”。所以“大壮”的大舌头还是挺严重的。
过了几个月,大壮就离职了,估计也是受不了整个库房的气氛吧。他的离职,大家竟然也还在调侃是不是由于平时不给他好脸色的原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库房团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在库房时期,唯一一件让我反感的事情了。
终于“升职”了
我在“暗无天日”的库房干了整整两个月,以为我这辈子就这样了。突然有一天,老师和我说让我转去店面上班了。还说把我扔在库房两个月很对不住我,然后很诚实地跟我说,本来想让我早点去店面的,结果一直没想起来。对比我那个同学,暑假来这里干,也就干了一个月的苦力,而我却是两个月,唉,还是算了吧,当作锻炼身体了。而从地下的库房来到一楼的店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升职了。但即便来到了店面,所有人每天一大早,都是要去库房签到,需要轮流给大家讲一个励志的小故事,也算是开个早会了。其实销售行业都是这样,每天都要自我激励,要学会用自己的左手温暖右手。
来到了店面就没有那么累了,至少不用再接货搬书了,即便是需要搬,也是零零星星的,并不累。但是既然来到了店面,就主要负责图书的销售了。这个既可以等顾客自己上门(算是零售),又可以主动向客户(书店)推销。但是这个业务其实并不好做,别说现在了,即便在当时,还能有多少人看书呢?实体书店的倒闭潮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一方面是看书的人少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书店根本就竞争不过网上书店,所以我们的业务并不好开展。但是我们作为图书批发商,还是得想办法盈利的。最开始是每当有新书,都直接给有合作关系的书店派发,这个之前也提到过了。但是这些书店不见得就能把这些书卖掉,所以很多时候,退货的情况也会时常出现。一般退货潮出现在每月结算之前,那些书店如果觉得之前我们强加给他们的书卖不掉,就会赶紧退货,这样结算时就能够少给点。而每个月只有收到这些账款,我们才能够发工资,所以拖欠工资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还记得后来面试苏宁,面试官还问我为什么不再卖书了(为什么离开上一家公司),我就厚着脸皮说因为他们总是拖欠工资。
由于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有新书到货,因此我们每天都要打包发货。而每天临近下班,大概提前半小时,我都要给当天发了货的书店打电话,告诉他们今天给你们寄了一包书,请查收。久而久之,那些书店的老板也就记住我了,因为他们觉得我的普通话还是挺好听的。不过每天这么打电话,个别书店的老板也会很反感,直接让我们不要寄书了,也卖不掉,有需要的时候再告诉我们。
鉴于促进销售的需要,后来我们店面的几个人开始分区域销售了。每个人负责几个地方的书店,工作就是督促自己区域书店的老板多进点货。不过我这个人在这方面的脸皮其实还是挺薄的,挺不好意思也不知道怎么开口来说服让他们进货。毕竟大环境在这摆着呢,没人去书店买书,我们又如何说服老板多进我们的书呢?即便是能够说服老板,但是老板也不见得能说服顾客买书吧。退一步来说,即便能说服顾客购买,费了半天口舌才让顾客买那么一两本书,利润也没多少啊。所以说时至今日,我依旧认为分区进行销售这种方式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并不可取,尽管这种方法看起来是合理的,看起来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怎样的策略才是好策略呢?这点我后面会讲。
我们非常讨厌军训
老师的老公是一个极有自制力的人,曾经的体育健将,行事作风类似于军人,给人以沉稳坚毅的感觉。尽管他们夫妇两人各自负责各自的公司,由于销售的书的种类不同,因此业务基本没什么交集,但事实上,我们有些时候也得听她老公的指挥。其中一件最饱受我们诟病的,就是每月一次的军训。要说到这个军训,还真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大学军训自不必说,现在有非常多的企业也在搞军训,包括以前国足也像模像样的军训。但是这个军训真的会有效果吗,真的能激励大家认真工作吗?我看不见得。
老师老公的公司搞军训是一个传统,每个月到了军训那天,库房店面办公室提前歇业,两家公司的人换上迷彩服浩浩荡荡地去一处空地踢正步。除了军训的基本项目(立正、稍息、正步走还有跑步走等)之外,还会有体能训练,就是长跑以及俯卧撑之类。当时有要求,就是你这次做的俯卧撑的数量必须要比上次多才算是过关,如果没有达到,就要接受惩罚。惩罚无非就是跑圈,记得有一次我搬书扭伤了手腕,做不了俯卧撑,但也主动申请了跑圈(是不是有点傻?)。
老师这边的员工是很反感军训的,个别几个经理一般会在这个时候逃避军训出差巡店。尽管我们这边也是多次向老师反映,希望取消军训,或者我们这边的人干脆就不去参加。但可惜我们的声音还是太渺小,一点用也没有。每个月只能按时苦逼地去踢正步了。
不过我现在回想一下这件事,虽说当时的军训确实是挺没用的,不过也没必要这么排斥。但这也凸显了老师老公的一根筋以及刚愎自用的性格。其实总的来看,我对于老师老公的整体评价非常负面。关于这点,我可以再讲一件事。
有一次老师老公所代理的那家出版社新出版了一套教辅,由于老师老公是独家代理,因此自然是打算尽快把这套书推销给各个学校的。当时的计划是依靠有合作关系的各个小书店,由这些小书店负责,将这套书推销给该书店附近的学校。
说是推销,实际上就是把样书直接送给各个学校的负责人,这个负责人可以是班主任,但最好是年级组长或者各个学科的带头人。估计老师的老公怕各个书店的老板不去推销,于是就在他自己的员工里面以及老师这边挑了我跟着那些书店老板一起去(也不知道算是幸运还是不幸)。
临出发前,我仅仅被告知要在哪天和哪家书店的老板一起去,具体做什么我并不知道,我当时的理解就是“监工”。比较幸运的是,尽管那天比较冷,但是我所跟着的那家书店的老板自己有车,而且他也已经早早收到了样书,把那些书装进了车的后备箱,然后就载着我去各个学校了。
那天原计划是要跑五六家学校的,但实际上只去了两三家。因为余下的那几家学校的负责人不在,因此我们也就没去,送书事宜也就只能暂缓了。而送书成功的那几家学校,只有一家我是全程跟着书店老板一起进了教学楼,找到了所谓的负责人,并把书送了出去。余下的那一两家,书店老板只是让我在车里面等着,因为他也没进学校,仅仅是在学校大门的位置把书送给了学校的人,然后也就把我送回书城了。因此那天其实也没花多长时间,也还是挺轻松的。
几天以后,老师的老公把当时跟着书店老板跑学校的几个人叫过去,说是开个小会总结一下送书的情况。先是每个人轮流讲一下当天都做了什么,轮到我,我就按照上文那样照实说了。没想到老师的老公听完之后,一脸严肃地质问我,说:当时那个书店老板有几间学校并没有去,你为什么就不能自己拎着那些书去送?还有就是送书成功的那几所学校,问我到底能不能确定是不是真的是学校负责人收的书?
这两个问题问得我有些懵,因为出发前并没有明确我的工作职责,况且我还是被借过来的,我以为只要跟着走就好了。谁能想到老师老公的意思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所畏惧的勇士,要怀着开疆扩土的精神为他横扫六合啊。我当时简直是哑口无言,无奈?失望?真的很难形容当时的复杂心情。总之,就是这件事让我对老师老公没有任何好感了。
后来,我们这边主管超市业务的经理当着我的面和老师完完整整地说了这件事情,老师听了之后只是笑笑,什么都没讲。于是我就十分好奇,老师“不予置评”的态度里面,到底深藏着怎样的意思呢?
决裂
卖书的那段日子,尽管工资不多,业务开展得也很一般,但是我还是挺喜欢这个企业的氛围的,感觉确实就像一个大家庭,老师还有各个经理对我也是挺不错的。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于这个团队的感觉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大家关注春晚的话(即便不关注也没关系),相信会对2009年的春晚记忆深刻。因为那年刘谦初登春晚的舞台,利用瞒天过海的手法,使得魔术在神州大地着实火了一把。从那年开始,全国就掀起了一股魔术热。其实在那之前我就对魔术很感兴趣了,我知道当时刘谦还出了三本很有意思的魔术书。那年的春节假期刚过,我突发灵感,在一次公司聚餐上,向老师提了一个建议,说道,您看既然刘谦现在这么火,要不咱们进一大批刘谦的书,趁热打铁,一定能大卖特卖。老师回复我说等他们开会来商量商量。后来我就一直等,某一天,老师终于回复我了,她说他们开会讨论了,觉得我的提案很有风险,万一进了一大批书,卖不掉的话,那公司可就亏大了,公司可输不起啊。所以也就否决了我的建议。好吧,其实我当时觉得也没什么,自己说话没分量,况且老师和经理们在这行也是干了那么久,对于市场的把握也许真的就高出我很多呢?万一亏本了我也负不起这个责任。于是也就只能不了了之了。
可是,时间与实践往往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你不去抓住这个商机,那么书城里面自然会有别的书店来挣这笔钱。另一家书商趁着这个机会进了刘谦的很多书(几乎垄断了),然后就大肆铺往省内大大小小的书店。由于出版社的书的数量是有限的,他把书给了一家批发商,那么自然基本就不会有余货分给其它的批发商了。所以当时抓住了这个商机的那家书店可谓是独家了。我记得很清楚,我在店铺的时候,好几次有顾客专门来找刘谦的书,可惜我们没有,因此只能无奈地看着别的书店把这份钱挣走了。直到后来,在这股热潮的尾端,在出版社大力发货的情况下,我们才有机会进了一批刘谦的书,但是这个时候真的是黄花菜都凉了,虽说也不愁卖,但是却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事已至此,其实也没什么,毕竟我当时作为一个纯粹的营销人员,总会有各种新奇的销售点子,错过了这次机会,只要大家肯吸取教训,下次把握好就行了呗。而且我还安慰自己说,就算是抓住了这次机会,也并不能够挣到非常多的钱。那家抓住机会的书店,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改变自身在整个行业里面的地位。但是,话虽然这么说,我尽管能控制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却改变不了他人对我的看法。因为后来,老师和一个负责进货的经理,竟然把自己的责任撇了个干净,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我,责备我当初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当时我的心情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起初态度坚决地否定我,没想到事后竟然把责任推到了我的头上。为此,我也和老师争吵过,我也非常地心灰意冷,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从这件事情上真正吸取到教训,只会相互推卸责任。缺少了深刻的反省,那么即便未来还有某一个机会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依旧是把握不到的。依旧会有各种奇葩理由放弃,后悔时只会把责任推给他人。我甚至觉得,尽管老师是教我们营销课程的,尽管她在课堂上能够把知识讲得生动有趣,但那也都是纸上谈兵,真正到了残酷的商战,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讲得好的人,不见得也能把事情干漂亮。那么这也是我反感营销专业的原因之一。
也正是由于这件事,我暗自下决定,永远不会给老师给这个单位提任何建议,如同徐庶进了曹营,一言不发。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埋下了离职的想法。但是那个时候我还不能立刻走,毕竟工作也不好找,裸辞并不明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总结一下,我之所以觉得刘谦的火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商机,无非是因为这是一个全国范围的热点事件,而恰好刘谦还出过三本著作,那么大众自然会掏点钱出来支持一下刘谦,更何况他的书还是挺有意思的。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就是在“蹭热点”罢了。那么把这种思想延伸出去,比如后来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么营销人员在收到这条消息之前(莫言获奖之前,他要获奖的消息就传得满天飞了),是不是也应该嗅到其中的商机呢?我也很好奇老师的书店在莫言获奖时候有没有进莫言的小说,反正要是我的话,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一定会收藏莫言全套小说的。
因此我觉得,卖书还是需要多关注时下的热点,抓住这些机遇,尽管不能挣大钱,但是小赚一笔还是可以的。积少成多,无数的小钱最终也会成为大钱的。在现实的商战中,尽管看似和平没有硝烟,但竞争是非常残酷的,要取得一席之地,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因为对于当前的图书行业来说,作为批发商,今天的形势和老师的老公刚刚创业的时候已经很不一样了。最初创业时的市场是一片空白,谁能够第一个去吃螃蟹,谁肯吃苦,那么坚持到今天都会有不凡的成绩和不错的财富积累。但是现在就不同了,这么大的机遇(市场空白)已经几乎没有了,更多的就是要抓住这一次又一次的小机遇,积少成多,才是今天作为老师那样企业的销售人员应该做的事情。
补充
难以消除的误解
当我在库房以及店面的这两个阶段,老师对我始终存在着一种误解,这种误解竟然愈演愈烈,是除了上文所说的进书那件事以外,最令我大动肝火的事了。为此也有过几次的争吵,最终也都是不了了之,我既无法说服老师,老师的逻辑更加不可能让我改变自己的想法。
其实是我自身性格的原因,无论是在库房还是在店面,我和大家说话交流的次数是比较少的。我承认我性格内向,但是这也并不算是什么不好的性格,我觉得只要不影响工作就行。可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有一次老师找我谈话,专门说到了我和大家交流少这件事,特别强调每次他们几个领导开会,都会提到我,说我工作态度不错,但是和大家的交流实在是太少了。我当时听了其实并没在意,毕竟以前也遇到过别人对我有过类似的评价。这本来没什么,但是,接下来的话就令我大跌眼镜了。老师坚定地认为,我和他们说话少,根本原因就是我自视清高,觉得自己是大学生,而店里的其他人也就是中学学历,因为我看不起他们,所以才不愿意和他们说话。这一番话说得我简直是无语,好歹老师也是个大学教授,怎么还冒出个这样的逻辑呢?我和他们说话少,得出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我看不起他们,我才知道我自己是这样的人。公司里面就数老师最有文化了,堂堂大学教授,总和我们聊天,原来是看得起我们的表现。
当时我立刻就否定了,我说,我性格本来就是这样的,再说,我说话少,并没影响我每天的正常工作,你为什么非得让你手下的员工都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面印出来的一样呢?如果我的行为影响了大家的团结,甚至影响了公司的收入,那么我当然就应该马上改正,或者实在没办法,我为了不影响整个公司,我甚至可以离职。但是现在貌似并没有出现负面影响,你却在这里纠结这些事情,到底是谁做错了呢?我相信,当初你招聘我们过来(尽管我是不请自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公司挣钱,包括我来到这里,也是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为公司盈利。可是你该听的不听,否定我进书的提议,到最后还赖我不坚持,赖我说话交流少,归结为我看不起大家,这是什么道理呢?难道是找茬想赶我走吗?而且,你说我和大家交流少,那么好,我现在在和你交流,但是你听吗,你相信我说的吗?你根本就不相信,还期望我多说话,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尽管我说了这么多,但是依旧无法动摇老师根深蒂固的想法。我说了也是白说,这就更加促使我不想再为老师建言献策了。我认为老师完全是在打压我的积极性,更气人的是她还总提“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压我。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我之前提到过的曾经在暑假时候来老师这里干活的我的那个同学(下文还会提到)。老师说他当时在公司的时候,就和大家相处特别融洽,让我多学学他,和大家打成一片。其实这样只会增加我对他的反感,直接导致我至始至终都对我的那个同学没什么好感(当然还有其它事导致我对他没好感)。
凭什么你就可以坐办公室?我心里不平衡了
被调到店面之后没多久,在我大四第二学期期中的时候,我之前提到过的我的那个同学也来上班了,估计也是和我一样,实在是找不到工作了,也就只能求助于老师了。由于他暑假的时候已经干了大概一个月的苦力,因此这次来上班,就无需再去库房锻炼了,老师直接把他调去了办公室,负责超市的事务。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份美差。因为能坐在安静的办公室里面天天敲电脑,确实很惬意。而且最重要的是,每天也不忙(尽管他天天跟我抱怨说很忙,害得我只能处处躲着他),也不用干苦力,更不需要去拓展客户,还能接近领导层,所以我还是很羡慕他的。
不过羡慕归羡慕,我心里当然还是很不平衡的。我俩工资待遇一样,但是干的活却不相同。我在库房苦逼地干了整整两个月,期间还正好赶上春节,也仅仅放了一周的假。来到店面也得天天站着,还总被误解,这都是凭什么呢?
尽管内心很是不平衡,但也只能这样了。
出差还是很有意思的
我来到店面没多久的时候,我们的业务经理正好准备去出差,实地考察我们客户的书卖得怎么样。其实业务经理每过一到两个月就得出差一次,而这次正好赶上我也来店面了,于是老师就让他把我也带上,看来老师确实想要让我熟悉业务了。我记得当时我俩主要是去了四平市区域(双辽、梨树、四平、公主岭、伊通)以及辽源市区域(辽源、东丰),一共是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其实多走几个地方,也有助于拉近我们和书店老板的感情,以期望他们能够多进点货。
尽管我们去的都是属于N线的城市,但是我还是觉得蛮有意思的。比如说四平,我觉得那个城市建设得还是挺不错的。还有某个城市,满大街都是烤鹌鹑(很新奇)。有的地方没有公交没有出租车,大街上(如果那也算是大街的话)只有那种私营的面包车,一块钱一位,跑线路。甚至还有一个地方,连这种面包车都没有,只有人力三轮车。我们两个人出差,经费也是比较紧张的,所以说住旅店也得是千挑万选才可以,绝对不能够超出预算。也就是那次出差,我才知道竟然有15块钱一晚的旅店,我们每天的住宿,一个人也就是这样的标准。所以出差走了一圈,其实还是长了不少见识的(如果这也算见识的话)。
我们的主要工作当然还是走访客户,其实老师所有的客户都是从她老公那里继承过来的,由于她老公主要是做教辅类图书,因此她老公的客户里面,并不是所有的书店都会进我们少儿类的图书。其实这么走一圈,我们的收获并不大,本质上并没有起到拓展客户的作用,甚至也没做到令客户关系更上一层楼。很多书店只知道我们做教辅,还不知道我们开始做少儿图书了。但是让我比较欣慰的一点是,有的书店的老板竟然还记得我,原因就是由于我几乎每天都要通知书店发了货,所以也就对我印象比较深刻了。每个老板其实都很热情,但也会无奈于整个图书市场的大环境,教辅的话卖得还不错,但是少儿图书就不行了。
老师书店的员工还是很有归属感的
老师的书店这边以及她老公的书店那边的员工还是很有归属感的。人员特别特别地稳定,鲜有离职情况的发生。但是如果招来了大学生,情况就不一样了。毕竟是大学生,心气会很高,哪个大学生愿意整天搬书打包呢?老师以及她老公那边是留不住他们的。因此据我所知,离职的基本都是大学生。我清楚地记得,当我还在库房干活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新人(不知道是不是大学生),新人的工作无非就是贴条码还有搬书,结果他只干了半天就跑了。我心想连我都不惧怕库房的工作,你有啥好怕的呢?
但是当我还在老师那里卖书的时候,我们的店面经理却离职了。他可是一个资历相当老的员工了,好像在我们老师还没独立出来卖少儿图书之前,他就在跟着老师的老公打拼了。对于他的离职,他自己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大伙私下里猜测,也许还是被学历打压的。因为当时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位业务经理(也是大学生,带我出差那个)也来到店面工作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就有点“退位让贤”的意思了。但是,他也许没有想到我很快也离职了,如果他能早点知道,兴许就不会那么冲动离开了。而他走了以后,接替他成为店面经理的就是那个业务经理,也相当于是身兼两职了
2015年冬天,我又回了一趟书城,那天我故意戴着口罩,没让别人看出我。时隔六年,沧海桑田,书城并没有什么变化,来到老师的书店门口,发现当时离职的那个经理又回来了(如果没有看错的话)。我并没有进去,真心感觉店面还是得靠他来管理才可以的。
其实我还是很喜欢读书的
在书店上班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如果有新书,我往往能第一时间拿到手。而我当时还非常喜欢看书,不过由于专业的关系,看的书更多的还是和管理以及营销相关,或者是知名企业家的传记。不过由于老师的书店主要做的是少儿图书的业务,很少会进其他类图书,所以在老师的书店也很少会遇到符合我口味的图书。如果遇到了,我就可以差不多以比进货价稍高的价格购得,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员工福利吧。
我记得很清楚,也就是2009年上半年的时候,老师进了一批新货,叫做绘本。在当时来说,绘本在中国可是一个新鲜玩意儿,老师似乎是想抓住这个商机,于是就想尝试一下,也希望我们把这些书推销给下面的书店。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绘本普遍价格不菲。当时一本简装版的,最便宜的也得二十多块钱,虽说画风不错,故事也蛮有趣的,但是一本书往往非常薄,仅仅只有一个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性价比就不高了。以当时长春的经济情况,要卖掉这些书尚且困难,更别提我们那些身处N线城市的客户了,因此这些绘本并不好卖。不过我当时还是挺喜欢这类书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爷爷变成了幽灵》,后来我也买了一本精装本作为收藏。据说这些故事及绘画都是经历了几十年时光的积淀的,老外们从小就看这些书,包括老外的孩子们也是在看这些书,因此这些书是经过了N代人的验证的,确实值得一读。不过后来我离职以后,这些书卖得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也没再关注绘本在中国到底卖得好不好。
也许是时代发展了,大家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绘本终于从娃娃抓起了。现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也加入了绘本,幼儿园老师也会给家长推荐一些不错的绘本。尽管我并不知道绘本这种形式究竟对孩子的认知与成长有没有那么大的帮助,但是我至今还是蛮喜欢这种形式的,现在家里也有非常多的绘本,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爷爷变成了幽灵》,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而现在反思一下绘本的销售,也许我们当初应该将这些绘本推销给幼儿园。相比于个人,幼儿园的经济实力还是不错的,他们完全有能力大批量地购买。可惜当时的工作重心还是在中小书店上,想方设法地说服书店老板多从我们这里进一些绘本。现在回想,也是有些后悔没能及时转变思路,早点抓住这个商机。因为如果绘本能够成功推荐给幼儿园的话,幼儿园老师每天就可以给大家看绘本讲故事,小朋友们如果喜欢绘本这种形式,那么自然会让家长购买,幼儿园老师如果觉得绘本这种形式比较好的话,同样会建议家长购买,自己的孩子还有幼儿园老师的推荐,自然比销售人员的推荐要更加有效,从而促进绘本的销售。尽管这也只能算作一个小的机遇,但这却是小机遇里面的大机会了。
我的毕业论文与毕业答辩
之前扯了那么多关于我卖书的事情,似乎把学校的正事落下了,没说完全。尽管我已经找到工作,但是临近毕业,还是有毕业论文要写的。但是恰逢那个时候我的导师生孩子,前前后后也仅仅见过她大概两面,毕业论文几乎没怎么帮我改,我完全是凭借着惊人的理解力,靠自己完成的。而且,也不知道为什么非得给我选择这个题目,我的毕业论文是一种很不常见的形式。别人都是对于什么什么的研究之类,我的论文竟然是给“巨人”网络游戏写一个营销策划。当然了,以营销策划书的形式作为毕业论文,并没有说不可以,但是这种非传统的形式,在毕业答辩的时候,是完全可以不给我通过的。其实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也与这类似,也是非传统的形式,就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关于这个我后面会讲到。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玩网游(尽管非常看好网游的前景),“巨人”游戏也是为了写论文的需要,前前后后玩了能有十分钟的时间,就让我彻底丧失了玩下去的动力。而说到玩“巨人”这个游戏,我还想起来一件事,那就是我玩着玩着,突然收到一个私信,他自称是巨人公司的,说我中了二等奖,奖金是一万多的现金还有一台价值一万多的三星笔记本(竟然不是苹果本)。同时还给了我一个网址和验证码,让我赶紧登录那个所谓的巨人官网,添加客服人员为好友,完成验证领取奖品。我竟然信以为真,加了那个人的QQ。他和我说需要给他汇过去几百块钱的邮费和个人所得税费用。其实到这里我还是相信的,也打算去银行转账了(幸好当时电子支付没有兴起)。快到银行的时候突然感觉不对劲,因为既然我都中了这么大的奖了,为什么还要我出邮费这种小钱呢?赶紧回到寝室,再登上他给我的那个所谓的巨人官网,上面有巨人公司的营业执照,用于证明他们的身份。可是这个营业执照我怎么看怎么像是PS出来的,因为上面的字体很是奇怪。然后我看了一下我即将要获得的“奖品”,也幸好我对电脑有点了解,我发现那个网站上给出的我所“获得”的那个三星电脑的配置有点低,这么低的配置不可能价值一万多块钱。此时我就起了很重的疑心,于是新注册了一个QQ号,加了那个人的QQ,发给他的中奖验证码还是我之前的那个,结果他又用了同样的说辞。至此,我就确认他是一个骗子了。庆幸自己在这方面的戒心比较重,否则真不知道要损失多少钱了。当然了,在现在看来,这就是电信诈骗,但是在2008年左右,这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而由这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来,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避免我们上当受骗。
回到毕业论文的话题。其实当时写论文并没有花费我多大的精力,还是非常轻松的,毕竟本科的要求也是很低,学校一般也不会抓人不让毕业,除非你是学分没有修够,挂了很多科并且重修也没通过之类的,那只能对不起,只能延迟毕业了(我们学院当时至少有两个延期毕业)。我本科毕业论文的总体框架完全是我的原创,毕竟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巨人游戏策划书来供我参考。论文中的理论,更多的是借鉴于《赢在中国》评委对于选手的点评,有很强的实战指导意义。另外我的书架上也有很多不错的营销管理的经典书籍,其中的很多优秀思想成熟理论可以直接拿过来用。我甚至还有史玉柱的传记,其中关于当初他们是如何进行网络游戏营销的内容,我都可以在修改后拿过来用。因此即便我没怎么玩“巨人”这款游戏,但是策划书中的理论基础还是很扎实的。好像不到一个月吧,我就最终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
对于毕业答辩,有件事令我印象很深。我们现在答辩,都是结合着PPT来给评审老师讲述自己的论文内容的,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可是,我本科毕业的时候,是2009年,毕业答辩并没有采用PPT这么先进的东西,而是每个人准备一张全开的白纸,将自己论文的提纲以及重要的内容写在上面,在答辩的时候贴在黑板上进行讲解(一时间也促进了白纸和记号笔的销量)。这种原始的方法实在是让我印象深刻,相信很多人都没见过这样的场景。但是却让我经历了,算是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吧。由于我小学的时候在少年宫练过三天硬笔书法(后来发烧,就没再练下去),所以有几个同学还让我帮他们在大白纸上写提纲,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了。
我的答辩过程并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尽管台下的老师并没提什么尖锐的问题,但是对于我毕业论文采用营销策划书这种形式,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满意的。秉承着不难为学生的原则,最终也是让我通过了。毕竟鉴于我们营销班的特殊性(人少,老师上课即便叫不出我们的名字,也能混个脸熟),台下的老师全都教过我们,也都认识我(之前说过,为了面子我在进入营销班之后就变成了好孩子),所以更加不可能难为我了。很欣慰,这里并没有什么奇葩事情发生。
毕业了
每到毕业季,长春理工西校区有一个习俗,就是大四毕业生会在操场和8舍之间的那条小路上摆摊卖东西。一般都是卖自己四年来用过的课本或者考研复习资料,也有卖自己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品的,当然也会有人从批发市场进货拿到这里来卖。而在我毕业那年,我发现有人(不知道哪个学院的)在卖课堂笔记,而那些笔记竟然都是我总结的。我说过,转到营销班之后,为了装出好学生的样子,我上课都是很认真听讲的,那么课堂上就少不了做笔记,课后我会把这些内容录入电脑,排版并打印出以来,这就是很好的复习资料了,当时全班几乎都会用我的这份资料(可惜很多时候老师并不从这上面出题,营销类专业的考试更多的是自由发挥)。甚至出现了有老师见我笔记做得不错,在课程结束后向我索要我的笔记以供以后参考的情况。我不知道我的笔记是怎么落到那个人的手里的,不过我也不想争什么版权了,觉得这样其实挺好的,自己的工作也是得到了认可,遗憾的是笔记上面并没有署名,不知道我的笔记今天还在流通吗?
巧的是那个时候老师的书店来了一批“断码”的一个巴掌那么大的多啦A梦漫画书(也好像是打扫库房找到的),于是我们内部员工就可以以五毛钱一本的价格购买。当时我自己选了一些,突然想起来可以拿到学校去卖,于是也去摆摊卖漫画了。结果大家很是喜欢,我最初卖一块五一本,后来涨到两块,三块,我见涨价并不影响销路,于是我就赶紧又去老师的库房进了一批货。虽然最后由于学校不让我们摆摊,我们提早撤摊,但也是赚了十多二十块钱。钱虽然不多,却让我体会到了做买卖的乐趣。也是我大学期间,除了奖学金以外的收入了。
我们寝室当时是六个人,说到我们的毕业去向,其中一个成绩特别好的(超级学霸),留校保研了。还有一个和我同是广东考过来的,出国读研了。有一个家境不错,就和他父亲一起打拼事业了。剩下的三个(包括我在内)都规规矩矩地上班了(其中有一个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去杀猪那个)。其实我那届,整个经管学院读研的也不少,当然更多的还是选择了工作。但是我之前也说了,理工大学的毕业生确实没什么优势,难以和名校的毕业生相竞争。而且还是管理和经济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专业,即便找到工作,待遇也是很一般的。当然其中有要强的同学,学了注册会计师,并且通过了考试,后来来到北京的会计师事务所上班了。这些人的待遇应该还是不错的(相比于其他人),完全可以挑战十万年薪了。但是更多的人依旧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当时也是其中之一。
按道理,留长春的话是需要找房子住的。但是在老师的单位上班,她能够给我们解决住宿的问题。她和她老公有一处老房子,还是蛮大的,就给我们当作员工宿舍了。当时分配给我的那个房间一共摆了三张单人床,算是三人间。由于房间大,因此三个人并不会觉得很挤。记得我当时和我的那个同学兼同事是在早上搬行李离开学校的,是老师老公单位的司机,载的我俩去的老师的老房子那。离开学校其实还是很悲伤的,没想到这么就走了,四年就这么过去了。不过我在老师那里也仅仅住了两晚,后来由于办书展,我被派到外地待了一个月,回来后就辞职了。其实我很不喜欢住在那里,比如特别不理解那里的厕所为什么要设置两个蹲坑,一般个人家并不会这么设计,难道是为了让员工上厕所时也多交流交流吗?而另一个厕所还能正常一点,但是那个马桶是漏水的。我其实还是希望住在一个设施正常的地方,老师那里显然让我觉得很不自在。而每天早上还要挤小公交上班,其实还是很憋屈的。
最后再聊聊管理以及营销专业
我对于管理营销类专业(注意是专业,不是管理以及营销人员)的不认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才实学的专业,缺乏技术含量。谁能够把话说得很漂亮,那么往往就能够受到青睐(我也承认,把话说漂亮是一个很大的本事)。自我感觉,自己在本科阶段积累了很多的营销思想以及营销技巧,每次的课堂讨论,老师和同学也是挺喜欢听听我的看法的。但是我发现,即便是那些平时根本不看书,考试垫底,我一直怀疑他当初是怎么考上大学的那几位同学,当轮到他们发言的时候,我往往也能够发现一些闪光点,一些很不错的思想。这就让我感觉到,营销策划是一个人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并不需要特意地去积累。我甚至都开始怀疑人生,在这个专业,与其看四年书,倒不如痛痛快快地玩上四年。另外,优秀的营销策划不见得能够帮助企业发展。很多时候,真正有效的营销其实做的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举个例子来说,与其花大精力写营销策划书,花大精力做市场调研,花时间搞什么头脑风暴,反倒不如天天在电视上面喊“送礼就送脑白金”或者“羊羊羊恒源祥”来得有效,简单粗暴的做法往往能够收获巨大的惊喜。我们在本科四年学的很多东西根本就用不上,完全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就是营销专业的悲哀。
而上升到整个管理类专业(会计和信息管理除外),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由于没有技术含量,很多人就很难沉下心来去做技术类的研究。这个专业更多的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精神,也就是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尽管值得总结值得探讨,但是并不见得就会对我们眼前的问题有指导意义(大是大非的问题除外)。也正是由于这是一个空虚的专业,就使得不少人沉醉于“成功学”所营造出来的虚幻世界里面。开口闭口都是“根据成功学的XX理论,这件事要这么办”之类。客观来看,成功学真正成就的,其实就是那些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在课堂上上窜下跳的成功学讲师,他们挣得盆满钵满的,确实蛮成功的。更有甚者,有同学竟然想要直接照搬他人的成功之路。比如我们那届管理专业的一个同学,突然有一天开始玩起了魔方,本以为这是他想要培养的一个业余爱好。后来找实习,找的又是类似于股票经纪人这样的工作。当时尽管觉得奇怪,但是也说不出哪里不正常。直到几年以后,我看了《当幸福来敲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想要照搬Chris Gardner的人生轨迹。电影确实是好电影,Chris Gardner的人生也是非常励志非常传奇,但是这并不代表玩魔方就能够像电影中那样,为自己带来机遇。从股票经纪人干起,也不代表能成为第二个Chris Gardner,但是当局者迷,很多人确实就是这样的思想,盲目地自信。
由于这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专业,因此大家最后的出路普遍不好。首先需要理清的一件事就是,管理专业毕业,并不代表就会有公司聘请你去做管理,营销专业毕业,更不代表会有公司聘请你去当营销总监(自主创业情况除外)。大家全都只能从最为基层的工作干起,比如卖货、理货以及搬货等等。而这种工作,不论你是不是大学生,不论你学的是不是管理营销类专业,都是可以胜任的,于是也就无法体现这个专业的优势了。
因此有些学者说,大学本科就不该开设管理类的专业,只有在研究生阶段才合适。我觉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学习管理类的专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营销以及管理的实际经验,才会有切实体会的,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参加了一定时间的实际工作之后,再进入大学学习,那么你周围可能都是同一类的人,这对于我们拓展人脉是非常关键的。管理以及营销,没有人脉,办起事来往往会被束缚住手脚的。
小结
至此,我的本科时光讲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我把我今天能够想起来的所有东西都说了出来。而由我的经历大家也可以看到,我的本科四年,充斥着人生目标不清晰以及虎头蛇尾的情况。比如一直在更改目标,想考注册会计师、想学好日语、想掌握高超的计算机编程技术、想创业,最后还想考研……四年里面我在不断地变更着自己的目标,什么事都想干,但却什么事都没干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惜我当时并没有看出这些问题,只有到毕业了,才追悔莫及。而我现在已经跳出了当时的生活状态并摆脱了当年的思维,因此我才可以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从而知道自己哪里不对,将这些失败的经验总结出来,也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
本科虽然毕业了,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就永远离开了长春理工,更不意味着我就永远离开了大学校园。未来我还会回到理工,也还会去到新的大学就读,这些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会有所提及。讲到这里,尽管我与长春理工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我和老师公司的故事却还没有结束。从我本科毕业到我离职老师的公司,还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而这一个月,我认为是我卖书时光中最为有趣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日子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会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为大家细细道来。